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如题所述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心理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社会心理任务,而顺利完成任务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八阶段包含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3个成年阶段。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儿童开始决定做或不做什么,此时和父母的冲突很激烈。孩子会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会形成主动性,这为ta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ta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因面临新的社会要求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自己的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通过生育或其他方式承担起社会工作,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通过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可以具有生育感。没有生育感的人更加自我关注,主要考虑自己而非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 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