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如题所述

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伴随着北伐度过了后半生,最后他也是在北伐的途中去世。至于说原因,我想大家可能都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因为忠心,继承了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志罢了,子渊认为北伐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值得指出的是,此时的蜀汉已经没有恢复中原的能力了。大家对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计策应该不陌生,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地利,刘备必须得牢牢占据益州、荆州和汉中等地;第二是人和,刘备在稳固地盘之后必须要整顿好内政,对外则要尽力与孙权交好;第三是天时,刘备应该养精蓄锐,静待天下有变,然后主动出击,则汉室可兴。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等到诸葛亮接手蜀汉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况呢?首先是地利方面,孙权已经成功偷袭了荆州,蜀汉于是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两地,战略空间大幅度缩小。虽然后来诸葛亮又和江东方面恢复友好关系,但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不再满足当初制定的战略了,因此北伐的条件本身就是不成熟的。

其次是人和方面暴露出的大量问题,蜀汉此时的内忧非常严重。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刘备一行通过武力强行夺取了属于刘璋的权力,不属于传统的益州势力,所以根基不是太稳定。再加上之前的猇亭一战,蜀汉的精锐部队大败,士气大丧,消息传到益州之后是人心惶惶,对于蜀汉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最致命的弱势。

最后是天时,要北伐需要静待天下有变,然而此时是大势已定,魏、蜀、吴三方对峙,谁也无法立刻吞并谁,休养生息于是成为了时代潮流,如果要强行对外发动战争,甚至是大规模战争的话,是非常劳民伤财的,和另外两国的实力会被迅速拉开。

分析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三个条件其实都不满足,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匡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估计很难实现了,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局,诸葛亮才更要通过北伐这一措施来稳固蜀汉政权。

前面讲到蜀汉的内部矛盾比较尖锐,因此凝聚人心的最佳方法就是就是树立一个敌人, 同仇敌忾去攻打。作为“汉朝正统”的继承人,诸葛亮自然会将魏国定为篡汉的逆贼,这养一来北伐就有了正义的名头,即可顺利转移国内矛盾、凝聚蜀汉国内的人心。

其次,由于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当经济重心又在中原,所以休养生息也不是长久之计,只会被同样进行休养生息的魏、吴两国拉开差距,长此以往还会越拉越大。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其坐等魏国强大起来,不如现在就主动讨伐,也算是以战养战了。

听上去也有道理对吧?然而事实证明,不断北伐确实给蜀汉带来了好处,蜀汉政权也因此获得了一些人口和土地。根据记载,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诸葛亮在撤回的时候却带走了所占魏国土地上的全部人口,然后让他们在汉中定居。这一招也算是精彩,虽然土地我得不到,不过人我全给你带走了。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蜀汉更是成功占据了魏国的阴平、武都两郡,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蜀汉的力量。

虽然有一定战果,但对整个北伐来说却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蜀汉的精锐部队本来就不多了,于是诸葛亮用兵是力求稳妥,不肯出奇兵。比如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由他带队从子午谷突袭长安,接着一举拿下关中,诸葛亮直接拒绝了,这个计划也被称为子午谷奇谋。

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这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他赔不起手中仅有的资源,因此不肯再冒这个风险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北伐的胜算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在勉强支撑罢了。

无奈之下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不断通过北伐这一方式来为蜀汉政权续命。随着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的号角也逐渐成为绝响,蜀汉和魏国还是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蜀国还是走向了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诸葛亮要完成刘备的遗愿,讨伐曹贼,恢复汉室。另外他也是希望蜀汉的将士们能够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以免以后被东吴和曹魏打垮。
第2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北伐是当时蜀国唯一生存的希望了,固守现有的领土,只会被魏国一步步蚕食和灭亡。
第3个回答  2020-12-30
其实诸葛亮也不太想北伐,主要是上面下来的命令,他不能不执行,其实他也挺想养精蓄锐的。
第4个回答  2020-12-29
因为他要尝试为蜀汉找到一条生路,如果不北伐就是等死,而北伐或许有那么一线生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