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几种形式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判断句句式定义

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

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2
  参考:
  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三、主语+者+谓语
  只用“者”字提顿,不用“也”字收尾,构成“甲者,乙”的格式。不过,这种句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
  1.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语+谓语+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构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大将军,忠臣(《汉书·霍光传》)。
  有时在句末会出现“耳”这种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常有修辞上的作用,即表示轻蔑。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鸿门宴》)。
  六、主语+副词+谓语
  用副词“乃”、“则”、“即”等加强肯定判断,有时还用“皆”、“诚”、“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译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则”、“即”等只是加强肯定判断而已,并非判断词。如: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断,判断句中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判断句。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谓语,一般译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特别类似于判断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但我要说的是,“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即使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25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非死,则徙尔。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