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如题所述

入学考,要把文言文译成英文

欧七斤告诉澎湃新闻,民国时大学少、规模小。1937年全国只有约100所大学,到1949年也才只有205所,因此当时没有全国统一招考,而是各个大学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而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交大迎来1949年前的“黄金发展时代”,享有“东方MIT(麻省理工)”的美誉。加上当时社会流行工业救国思想,“交大毕业则不愁找工作”,交大自设的入学考题简直难到“惨绝人寰”的地步。

交大1939届校友、我国机车设计制造专家傅景常曾如此回忆当年交大入学考:“第一场考化学,限三小时交卷。题目之多,连数都数不清。每一大题下有很多小题,而小题并不小……只有写的时间,没有想的时间,更没有稍停休息的时间……一出考场,莫不唉声叹气:完了!完了! 下一场是物理,又是三小时……三天考下来,精疲力竭,叫苦连天,自觉自讨苦吃。”这些试题,往往是英文出题、题量巨大。偶尔题量少了,却也“非常态”,如交大1944年的英文入学考试试卷,虽只有两道题,却要求学生把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交通大学1944年英文入学考试卷(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于是,当年交大“牛逼”的办学、就业率和“苦逼”的入学考试就催生了一本本备考“参考书”,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5年高考3年模拟》。有趣的是,在当时售价两元、由民国“知名”外语教材复印机构“龙门联合书局”发行的《交通大学历年入学试题解答(1931—1937)》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谨把这本书贡献给有志投考交通大学的青年;并纪念在这次不幸遭遇中的奋斗。” 此外,这些入学考题的参考资料也不局限于“参考书”。当时用以招生的《交大概况》和各地校友专刊,也都有这些试题及解答的影子。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交通大学历年入学试题解答(1931—1937)》

尽管如此,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不敢报”交大,即便是报考了,竞争也十分“惨烈”:一般录取率仅在10%~20%之间。1935年大学部招收新生,报名300人,录取54人,录取率是18%;1936年报名者多达1778人,录取只有181人,录取率约为10%。说是“十里挑一”,也不夸张。

考试多,平均成绩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等到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杀”进交大,如果以为自己可以轻松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民国时交大一大特色就是“考试多,小考、大考、期末考,考试不断”,学分也要比其他大学多出四分之一。

以交大1934届校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例。1929年,这位以总分396、名列工程学院第三的佳绩被交大录取(国文51分、英文80分、物理50分、化学85分、高等代数60分、解析几何70分)的高材生开始了五年的交大学习之旅。一开始,他对自己的成绩并不上心,入学后第一年在整个年纪也算不上拔尖,但他很快发现在这里同学们会为分数较劲。平时按成绩排序不说,学期终了,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会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钱学森1929年入学考试成绩单(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作为“北京师大附中派”的尖子生,钱学森自然不甘落后,他后来回忆道:“那时上海交大讲考分,80几分还不行,得90几分才算好学生,所以我在上海交大的第一年都花在背书上了,你要90几分得背书啊……我那时下苦功,临考试几天,我就把那本不厚的英语分析化学教科书,从头一页到最后一页,连加注、书页下端的注,全部背下来,去应付这个考试。”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钱学森大学期间总成绩(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经过一、二年级的调整,钱学森各门功课成绩直线上升,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平均分数都超过90分。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他的平均成绩90.44分,位列全班22名第一名。按照当时学校奖励规则,凡是学期成绩在90分以上,操行列入甲等的学生,可以享受免缴学费的奖励。因此,从大三开始钱学森每学期都能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但是,老师并不偏爱“学霸”。1933年,钱学森在一张“水力学”考试中全部答对,只是在最后一题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还是和满分无缘了。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钱学森因为将“Ns”写成了“N”而错失100分的卷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1934年钱学森被授予奖状(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当时,交大对学生考试的要求非常严格。严到什么程度?虽然每届情况不同,但从几位交大校友的回忆录看,他们遭遇过“成绩有负分”、“全班一半拿零分”、“每班后1/3者均算不及格”、“流体力学被称为留级力学 ”、“65以上都可拿奖学金”。若有作弊,更是严惩不贷。1948年3月的一张由教务长周铭签发公布的处分作弊考生布告写着:“电机系三年级学生考交流电路时抄袭夹带,当场查获有据,应即令退学……工管系四年级学生考机械制造时,携有夹带入场,违反了考试规则,着记大过两次,该科成绩为零分,重读……”

重基础,国文也是交大重头

不少人对交大的印象就是“很理工”。事实上,交大对国文其实相当重视。在设置了铁路和电机两个工程专科后,1909年交大增设了国文科,虽不招专攻国文的学生,却专职加强工程专业的国文教学。之后,交大的入学考试,也经常出现第一门就是国文的情况,录取与否也首先看学生的国文成绩。批改试卷时,如果国文不及格,那么其他试卷甚至没有审批的必要。

钱学森考交通大学时的试题有多难?

钱学森1929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提供)

此外,民国时交大也很注重基础教育(类似现在的通识教育)。上世纪30年代,交大将数理化三系扩充为科学学院。各系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工科和管理科学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1936年,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数理化及国文、英文,这些基础课程约占土木工程学院课程的25%,电机工程学院的32%,机械工程学院的36%。除了公共基础课,交大学生还有专业基础课。无论电机科还是机械科,凡是工程图画、机械工程、材料力学、材料学、水力学、电机工程、力学、测量学等均在必修之列。加上各专业基础课,合计基础课约占管理学院课程的60%,各工程学院的50%。换言之,学生在交大4年,有一半时间用于“打基础”。

然而,厚实的基础也确实“作用不小”。比如我国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韩,1933年毕业于交大电机工程专业时想赴英留学,可直到报名时才知对方招的不是电机工程专业,而是机械工程专业。情急之下,他只能临时赶读机械工程的课本。每考完一门,钱钟韩都要回来“大发牢骚”。同学们猜他考试失利便安慰道:“你是学电机工程的,临时考机械工程,考不好是难免的。”不料钱钟韩却说,题目都太容易了,现在如此容易,大家都会做。结果,发榜时钱钟韩名列榜首,还高出了第二名21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9
以交大1934届校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例。
1929年,这位以总分396、名列工程学院第三的佳绩被交大录取
(国文51分、英文80分、物理50分、化学85分、高等代数60分、解析几何70分)的高材生开始了五年的交大学习之旅。
分数不高,原因就是难度大,题量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