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家境较好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呢?

如题所述

有一次,晚饭过后在小区公园散步,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小道边一个人玩,突然她看到不远处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于是赶紧跑过去把他扶了起来。

这时候那个小弟弟的爸爸也急急忙忙的赶过来了,这位爸爸自己跟朋友聊天,孩子走开了,没有及时发现。

他很抱歉没有看好自己家孩子,并很有礼貌的向小女孩说谢谢,没想到小女孩说:“叔叔您不用客气,您应该先看一下小弟弟,他一直在哭,他肯定很痛,不知道摔伤了没有”。

正在这时候,小女孩的爸爸也找过来了,旁边的几个大人也迎了过来,夸小女孩真懂事。

而我却觉得这个小女孩的同理心真强。

同理心就是对他人情绪与感受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能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而故事中的这个小女孩这一点就做的的非常棒。



心理学家认为,同理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道德感的源头,调节人际关系、协同合作都少不了它。

发展心理学认为,同理心作为一种能力,在孩子一岁到三岁之间会有一个快速发展,而与父母等大人的互动就是他们发展同理心的重要依据。

那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给孩子做示范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孩子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及家人,所以身为家长,自己要有同理心,要懂得尊重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绪。

这方面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对待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度揣测孩子,而是要了解,最后做到理解。比如孩子不想吃饭,还发脾气,这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拿起“道德的大棒”一顿操作,比如这样的话语:“你这孩子,你怎么能这么没有规矩呢?你是不是又想要零花钱,你不知道浪费粮食是可耻的吗?”。

父母要做的是尽量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询问他原因,理解他背后的诉求。

正如心理学家斯蒂芬吉利根说的,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是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对待孩子这个特殊群体的时候,父母更需要秉承这个理念,去探寻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只有尝试着去沟通,了解、理解,孩子的情绪与诉求才能被父母看见,而对孩子而言,看见就是一种爱,就是一种接纳。孩子体验到被看见与被接纳,他就会把这种美好经验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去感知别人,去理解和共情别人。

其二,除了理解与共情孩子,家长也要理解与共情他人,比如其他家人、朋友,街坊邻居,乃至陌生人,所谓身教大于言传,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很重要。

比如,我们邻居家的老奶奶身体不方便,上下楼不容易,有一次我和我们家孩子要出去玩,碰见老奶奶要去扔垃圾,还要买瓶醋,我就对她说:“您回去等一下,我正好要下去,马上就给您送来”。于是我就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带着孩子扔垃圾、买醋,整个过程,我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对于理解别人,感受别人,主动施以援助,我想已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了。



2、多跟孩子谈心

很多大人会忽视孩子的内心变化,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事务上,比如,孩子是不是吃饭了,是不是完成作业了等,但往往缺少跟孩子真诚、平等的沟通。

没有真诚、平等的沟通,孩子的心事大人往往就不得而知,孩子自己体验不到被理解与共情,就不会主动的理解、共情他人,他的同理心也就发展不起来。

要真诚、平等的交流,大人就要俯下身来,不要高高在上,以大人看孩子的姿态来和孩子交流,要尝试和他们做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比如,平常可以抽出一个固定时间,和孩子谈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孩子开心的就和孩子一起愉快的讨论,孩子不高兴的就尝试着理解孩子,帮他走出负面情绪。



3、利用假装游戏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假装游戏是孩子体验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长就要利用好假装游戏。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坐公交车给老爷爷让座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一个颤颤巍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模仿老爷爷,体验他的行动不便,爸爸和妈妈扮演其他乘客,给老爷爷让座。通过整个过程,体会老爷爷的感受和情绪。

当然还可以扮演其他场景下的心理和行为,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共情他人,以增加他的同理心。比如一家人分角色扮演学生和老师,或者模拟同学之间的冲突,在游戏中,教孩子怎么样去识别情绪,理解他人,做出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要求的行为选择,体现出同理心。

最后,我还是想说育儿先育己,大人若想培养出一个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自己就要先发展出丰富的同理心。可喜的是科学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发展会贯穿每个人一生,所以为了自己和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那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3
多参加公益活动,让这类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多和普通孩子接触,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应该抱有一颗怜悯同情之心。
第2个回答  2021-02-03
首先家长要多去让孩子体验社会中,了解社会不同层次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同理心。
第3个回答  2021-02-03
针对家庭比较好的孩子,父母可以在生活当中让他接触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家庭,而且在生活当中不能总是溺爱孩子,让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