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的户籍制度?

如题所述

户籍制度的创立是为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因为当时中国的农业水平养不起太多城市人。

1950年代时,中国政府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工业化。大量的苏联援助项目到来,中国也规划了无数的配套设施、工厂。这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飞速增长。

城市人口是不生产粮食的,反而要消耗粮食。粮食产量,成为了制约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速度的最大障碍。政府每天想的就是怎么从农村征到更多的粮食来供养城市。

这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农村的征粮要彻底,甚至要把农民的余粮也征收上来。这后来导致了公社化,就是为了让农民吃大锅饭,让他们不再需要保留余粮。从而把余粮收集上来供养城市。由于相关政策失误导致的灾难我们就不说了。

其二,既然农村征粮已经如此不易,那么城市里的口粮分配自然需要严格控制。因此只有需要的人才应该留在城市里,工业化不需要的人,就不要在城市里增加粮食供给压力了。城市的粮食供给是个稀缺资源。为了甄别具备城市粮食配额和没有城市粮食配额的人,产生了户籍制度。

所以,可以注意到,人民公社运动和户籍制度建立,都是在1958年。这两个制度,其实是针对同一个问题而建立的。

所以,户籍制度在早期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城市人口数量,保证农村征得的粮食,能最大限度用于工业化。

1978年以后,尤其是一些新的化肥工业的建立,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粮食不再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户籍制度这方面的功能就逐渐消失了。

但是,户籍制度仍然被用来控制城市化的速度。如果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扩张的速度,就会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贫民窟是一个社会黑洞。它糟糕的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教育、卫生、治安)往往会导致居民的恶性循环,始终深陷贫困,而且治安极差。当然,这恐怕只是政府的思路,而究竟户籍制度在避免贫民窟的形成方面有多大的作用,尚无法确定。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户籍制度很可能会转而用来强化城市化,也就是严格控制农村人口,促使农村人口下降,人均耕地提高。只有这样,农村才能逐渐富裕起来,接近城市水平。

所以,户籍制度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完全是好的。它本身并不公平。一个孩子就因为生在农村,其教育条件就要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差。也许这两个孩子出生位置的距离只有仅仅几公里。一个中学生就因为生在河南,上大学的概率就比北京上海低得多。当然,这并不是户籍制度单独造成的,但户籍制度无疑强化了不公平。此外它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曾经的收容遣送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