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读后感小学四年级

诲人不倦读后感小学四年级

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打开《论语》,我们仿佛见到一位慈祥、目光深遂的长者在教导他的弟子:做人要为君子儒,心怀天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反求诸已;对人要无适无莫,义于比之;对己要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谆谆教诲,穿越了历史,虽历经沧桑,却愈发得光辉灿烂.孔子设杏坛,修仁德,教六艺,育弟子三千.学而不厌,集为大成.诲人不倦,育七十二贤.
  学而不厌,孔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乐学.“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视学习是一种乐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全身心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操琴品味,才发出了:“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概叹!反观我们的学习培训,缺乏主动性,何谈乐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把学科前沿性知识,以教材为依托,融入教学,给孩子带来新的认识与思考,这不是学习的快乐吗?身为人师,就要加强学习.
  会学.孔子周游列国,至与邦,必闻其政.处处视为学之地,时时当作学习之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学习要精细.孔子为研究音乐,与鲁国乐师探讨,从内容的体现到形式的表达,无不细细推敲.得出了“始作翕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的认识.体会到了“《韶》尽美也,《武》尽美也,未尽善也”的区别.而我们的学习浅尝辄止,还没有参悟透彻,把握本质,便自认为学富五车了.
  学习要诚问.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学在官府,流于民间的文化典籍少之又少,问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孔子于洛阳向老子问礼,入太庙,每事问,向七岁的项橐也不耻下问.诚问于师者,诚问于贤者.问则释疑,学必有成.
  学习要温习.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学习的知识,会有恍然顿悟之感.既深化了新旧知的联系,又有新的发现.这种心得,不是教师所能教的,多么微妙啊.“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我们的教学更有启示,若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参,没有思考内化而照本宣科,教学势必生硬僵化,味同嚼蜡.温还有反思之意,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典范.反思学习,然后知困,反思教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行为,然后知改进
  学习要积累.孔子十五岁志于学,手不释卷,敏以忘食,终生不辍.正因为勤奋学习、厚积薄发,才能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独树一帜,开创儒家学派,成就为世界东方文明的先驱与代表.书能医愚,若我们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学习,坚持积累与思考,借鉴前人的知识经验来改造自己,主动交流来分享彼此的思想,知微见著.定会蓦然回首,别有一番心得.那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学习要践行.特别是道德的修养与学习更需要践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身为人师,更要时时刻刻行在学生前.我们教师先做,让学生跟着做.教孩子认真读书,我们必先博览群书,要孩子不浮躁,我们必先脚踏实地…….行是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