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导语:地基是我们建造房屋的基础,它的稳固性直接决定了上部建筑的质量,因此,人们想出了许多地基处理的方法来加固地基,保护上层建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地基处理方法有哪些。

  


  地基处理其实就是指根据上层建筑物的需求对地基进行处理,使它更坚固,承重力更强,以此来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换填垫层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弥补软弱或不均匀的地基,这类地基的承重程度较差,通过处理可以加固地基,增强它的承载力度。

  


  强夯法

  如果地基是由沙土、碎石或是杂填土等构成,它的密实性和强度就比较差,强夯法就是对这类地基进行压缩,增强土壤的紧密型,提高它的强度,这种方法在使用前需要测试是否适用。

  水泥土搅拌法

  水泥土搅拌法分为干法搅拌和湿法搅拌,当地基出现固结的淤泥、粘性土或是黄土等,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泥炭土、粘度较大的土质、水分过大或是过小的土质不适合用这种方法处理。

  砂石桩法

  这种方法是向地基里面加入砂石桩,使砂石桩与疏松、软粘的土壤形成复合地基,增强原有地基的承重力。

  


  振冲法

  振冲法可以加填料或是不加填料,加填料振冲是指向地基里加入碎石桩,主要用于处理粘土、粉土、素填土地基,增强它的坚固性。不加填料振冲可以用于处理粘度较小的地基,防止地基下沉。

  预压法

  当地基是由淤泥和冲填土构成时,可以采用预压法处理,粘度较小的地基可以使用堆载预压法,粘度较大时可以使用塑料预压法,防止地基下沉可以使用真空预压法,使用真空预压法需要在地基里安装排水竖井。

  夯实水泥土桩法

  这种方法造作简单,陈本低,见效快,主要适用于靠近地下水位的杂填土、素填土和粘土地基,尤其在危改小区作用明显。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的深度较大,加固地基之外,还可以用于大坝止水,这种方法适合含有较大石块、较多有机质和植物茎根的地基,高压喷射可以将石块和根茎击碎,均匀地基土质,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地下水流较大的地基不适宜这种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地基的处理方法还有石灰柱法、灰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的施工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作用都是坚固地基,增强地基的坚固性,我们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1、换填法。若地基本身持力层较弱,而且无法达到上层结构要求时,建议换土垫层的方式来处理较软的地基,先挖走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接着使用砂和碎石混合的方式进行换填,让地面的基层更加紧密结实。

2、预压法。预压法是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在建筑物施工前,先把土体孔隙中的水排出,缩小孔隙,让土体更加密实,地基更加稳定。一般预压法适合地基深度在10米左右的,若用真空预压法,其深度在15米左右。

3、强夯法。强夯法指的是用重锤从高点落下,重复多次夯击地面,用强力来夯实地基。目的是让地基的承载力更高,至少提高2-5倍。

4、振冲法。振冲法在粘性土中起到起振冲置的效果,起到振动挤密的效果。用振冲法的处理深度可达10米左右。

5、深层搅拌法。深层搅拌法的深度可达8~12m,主要用水泥或其它固化剂为原材料,主要采用搅拌机械,将水泥和土体拌和均匀,让原本的软弱土变硬成整体,让地基拥有水稳性及足够的强度。

6、砂石桩法。砂石桩法可达10米左右的深度,利用振动机的振动效果把套管打到设定的深度。让套管周围的土体更加紧密,接着放入砂石,通过振动的力量循环密实成桩,多次循环后就成为砂石桩。

关于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20-05-28
第3个回答  2019-07-24

    垫层法,将基础下的湿陷性土层全部或部分挖出,然后用黄土(或2:8、3:7灰土),经过筛后,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垫层厚度约为1.0~2.0倍基础宽度,控制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6t/m3,它能消除一定深度内(一般为1~3m)土的湿陷变形,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增强地基的防水效果,费用较低。适于地下水位以上进行局部或整片的处理。

    重锤夯实法,将2~3t重锤,提到一定高度(4~6m),自由下落,一夯挨一夯如此重复夯打,使土的密度增加,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一般能消除1.0~2m厚土层的湿陷性。适于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局部或整片的处理。

    强夯法,用8t以上的重锤,从10m以上高度自由下落,强力夯击土体。一般锤重10~12t,落距10~18m时,可消除3~6m深土层的湿陷性,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适于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深层局部或整片的处理。

    挤密法,是用机械(人工或爆扩)成孔的方法,将钢管打入土中,拔出钢管后在孔内填充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要求密实度不低于0.95。通过桩的挤密作用改善桩周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基本上可消除桩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处理深度一般可达5~10m,造价低。适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的处理。

    预浸水法,利用黄土浸水后自重湿陷的特性,在施工前挖坑进行大面积浸水,水深不小于30cm,使土体产生自重湿陷,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5mm,从而达到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本法需要足够水量,处理时间较长(约3~6个月),同时应注意浸水对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要求其间距不小于30m。处理后还应进行专门性的勘察工作,重新评定湿陷等级,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适于III、IV级自重湿陷性场地6m以下的处理,6m以上尚应采用垫层等方法处理,可处理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Δzs≥50cm的场地。

    灌筑(预制)桩基础,将桩穿透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层,使桩尖(头)落于承载力较高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荷重通过桩身和桩尖(扩大头)传到非湿陷性黄土层中。桩的长度和入土深度以及桩的承载力,应通过荷载试验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处理深30m以内。采用桩基需消耗材料较多,费用一般较贵。适于基础荷载大,有可靠的持力层的处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