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是什么原理

如题所述

骨传导耳机采用了一种创新的传声技术,它并不像传统的耳机那样直接放置在耳朵里,而是通过将震动传递到颞骨或颌骨来传导声音。当人们戴上骨传导耳机后,耳机会将声音以振动的方式传递给颞骨或颌骨,然后再通过骨骼传导到内耳,从而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由于骨传导耳机采用了非常独特的传声方式,它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和适用人群。首先,骨传导耳机适合那些有听力问题或耳朵敏感的人群。相比传统耳机直接作用于耳朵的方式,骨传导耳机的振动传声方式能够避免对耳蜗和耳道的直接刺激,减少了对听觉系统的压力,从而对那些对传统耳机不适应或不适合的人群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骨传导耳机还适用于那些需要同时保持听觉和环境感知能力的人群。由于骨传导耳机不堵塞耳朵,可以让使用者在享受音乐或通话的同时,仍然能够感知周围的声音,比如交通信号、周围的人声等,提高了安全性和警觉性。

那么接下来,小编分享几款百搭性价比高的骨传导耳机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款、南卡骨传导耳机

蓝牙:蓝牙5.3

防水:IPX8

克重:30g

续航:10小时

推荐理由:骨传导耳机行业的领航者,各项配置都是行业最领先的。

南卡作为骨传导耳机领域的黑马,在该领域耕耘了十多年。他们研发的新一代振子单元和业界领先的响科技2.0,使其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此外,南卡品牌已成为运动健身圈内的时尚潮流。不仅有游泳冠军傅园慧、世界轮滑冠军郭丹代言,还得到了刘畊宏、孙杨等众多运动爱好者的推荐,深受消费者喜爱。

南卡骨传导耳机之所以备受好评并受到大家的追捧,除了音质效果出色外,它在漏音问题上比竞争对手更出色。为了解决骨传导蓝牙耳机漏音的难题,南卡Pro4S提前一年上市前就与市面上的30多个大品牌骨传导耳机进行了音质和漏音对比测试。在漏音问题上,南卡团队经过180天的攻坚和多次技术迭代,开发出了业界闻名的OT闭合防漏音技术。他们对耳机的振子、机身设计和软件优化进行了逐步改进,最终成功降低了漏音问题达到90%的程度,避免了尴尬的“外放”情况。

作为一款全能旗舰产品,南卡在配置方面几乎做到了全面升级。全新的蓝牙5.3技术、最高IPX8防水等级、32G内置存储、水下音效、游戏模式以及NFC快速配对等功能一应俱全。

第二款、韶-音OpenRun Pro骨传导耳机

蓝牙:蓝牙5.1

防水:IP55

克重:28g

续航:10小时

推荐理由:流行音乐的音质非常出色

韶音的这款耳机采用了全新的SHOKZ低频增强技术,为热衷于聆听流行音乐的单元,优化了中低频段的输出效果,为用户创造出立体环绕的全频段音效。

在降噪方面,OpenRun Pro耳机内置了双硅麦克风,经过精心调校后,达到了最佳位置,结合了CVC算法,实现了卓越的拾音降噪效果。同时,前后侧麦克风的放大和识别消除功能,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声音收听效果,即使在慢跑时也能保持通话的清晰度。

第三款、纽曼GE06骨传导蓝牙耳机

蓝牙:蓝牙5.2

防水:IPX7

克重:29g

续航:4小时

推荐理由:坚固耐用,夜灯模式酷炫

这款耳机的功能实用性十分出色。它采用了坚固耐用的钛合金材质,并具备IPX7级防水和IP4X级防尘功能,即使在水中短时间使用也不会受损。此外,它还具备小夜灯功能,非常适合夜跑爱好者使用。然而,作为一款运动耳机,它的续航能力只有4小时,并且无法调节头围,这可能对运动人士带来一些不便。不过,就同价位而言,它的音质表现不错。它配置了最新升级的蓝牙5.2芯片,除了极少数对音质要求极高的用户外,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

第四款、飞利浦N6605骨传导耳机

蓝牙:蓝牙5.0

防水:IPX5

克重:36g

续航:6小时

推荐理由:科技感十足,整体能力强

这款耳机是飞利浦推出的首款骨传导耳机,其设计能力相当出色。机身采用钛合金材质,表面覆盖硅胶材质,既柔软又坚韧,同时增强了佩戴的稳固性。此外,整机重量仅有36g,在骨传导耳机中算得上是相当轻便的,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沉重。另外,N6605还具备独特的夜灯功能,大大提升了夜跑的安全性。它内置了蓝牙5.0芯片,续航时间长达6小时,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听歌的需求。而且它还拥有IPX5级别的防水功能,即使在雨中也能畅享美妙音乐。

第五款、南卡骨传导耳机

蓝牙:蓝牙5.3

防水:IPX6

克重:28g

续航:8小时

推荐理由:音质佩戴双舒适,百元级别中最好的骨传导耳机没有之一

这款南卡Runner CC3是百元级别的性价比之最。它融合了蓝牙5.3芯片的高速稳定连接、IPX8级防水安全、AF全震指向性振子技术的令人惊叹效果以及4GB内存功能的便利,为用户提供了卓越的音质、便捷的无线连接和耐用的防水性能。此外,它的机身采用了坚固的钛合金材料,既坚韧又不易折断,表面涂覆的亲肤硅胶触感细腻,整体设计轻巧。重量仅为28克,在挂耳式骨传导耳机中属于轻盈型号之一。同时,该耳机还搭载了人工智能智能降噪功能,有效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提高语音的清晰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是啥?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气体、液体、固体等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示意图

耳朵是人类用来感知声音的身体器官,它能感知物体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声音信号后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将其翻译成我们可理解的语言或音乐等具体信息。

人耳的结构从外到里依次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等部分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不管是普通的有线耳机,还是蓝牙耳机和降噪耳机,它们实质上都属于“空气传导耳机”,即以外耳道内的空气为主要的传声介质,只有很小一部分声波通过骨骼传导。

在空气传导流程中,耳机的微型喇叭发生振动,经由外耳道中的空气,依次将声波传导给鼓膜,听小骨和内耳骨迷路及其他部分。

内耳中的内外淋巴液振动帮助螺旋器完成对声音的感知,传递给听神经后,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并把信号呈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让我们“听到”声音。

注:听小骨为人体中最小的骨,左右耳各三块。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大部分居于上鼓室内,借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

骨迷路可分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从前向后沿颞骨岩部(petr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的长轴排列,三者彼此相通。

螺旋器位于内耳的耳蜗内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的基底膜上,由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所形成的上皮细胞复合体,依次经毛细胞—听毛—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耳蜗神经核与耳神经相连。

骨传导耳机最大的独特之处就是声波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中的空气,而是直接将人体骨结构作为传声介质。

使用时,我们要用骨传导耳机的声源抵住耳后的颅骨处,声源振动时会带动颅骨一起振动,使声波被导入到颅骨中。

接着,声波经由颅骨绕过外耳道和鼓膜直接传递给听小骨。听小骨再把声波导入骨迷路,使声音信息传递给耳蜗和听神经等。这样,我们就成功利用骨传导技术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耳及目前相对还比较小众,而且是否对耳朵和耳朵以及其他接受声音的人体器官是否有损,害,目前还在研究和争议当中,所以楼主大可不必为伤不伤害听力而作纠结?如果楼主要买骨传导耳机的话,个人推荐Nank南卡Runner骨传导耳机,是当下你能买到的最好、性价比最高的骨传导耳机。

第2个回答  2019-04-23
在正常情况下,声波通过空气传导、骨传导两条路径传入内耳,然后由内耳的内、外淋巴液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随后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呈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最终“听到”声音。也许对于空气传导(路径为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我们或多或少还都有些感性认识,但是对骨传导,则有些不知所云了。也许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用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无论多么小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自己说什么,这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
  我们挠脑袋时,吃饼干时,刷牙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传进大脑的?有没有感觉到这些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其它途径直接传入大脑的?对,这就是通过骨传导原理所听到的声音。
  骨传导有移动式和挤压式两种方式,二者协同可刺激螺旋器引起听觉,其具体传导途径为:“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通常人们也并不需利用自己的颅骨去感受声音,但是,当外耳和中耳的病变使声波传递受阻时,则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弥补听力。如骨传导式助听器、骨传导式耳机等,就是利用骨传导来感受声音的。
  多数下,接触到的耳机都是通过“空气传导”,称之为“空气传导耳机”;而骨导原理生产的耳机把它叫做“骨传导耳机”。
第3个回答  2019-01-26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或者听音乐时,我们“用耳朵听”。但是,这种表面上的正确理解却不甚准确。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鱼耳朵在体内,不受海水和水压影响。它们的耳部构造阻碍了外界直接声音的进入。尽管如此,鲸鱼能和其它动物一样听到声音。贝多芬在其晚年听力逐渐丧失,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听到钢琴声,继续创作音乐。鲸鱼是如何听到声音?贝多芬又是如何听到音乐?鲸鱼用下颔骨捕获水中的震动,然后传递至耳朵。贝多芬在他的牙齿间安放一根小棍,将其紧紧压在钢琴上,从而使钢琴的声音震动从牙齿通过颅骨传递到声音器官上,由此“听到”钢琴声。
如上所述,振动或我们认为的声音通过两种途径传入耳内:(1)通过空气或(2)通过我们的骨骼和皮肤。在声音到达时,位于我们内耳的听觉神经立即捕捉到这两种形式的振动。下面我们将说明这些振动或声音是如何抵达听觉神经:
我们先从空气传导声波开始说明。在捕获空气中的振动时,我们通常“亲耳听到声音”。人们讲话、收音机、电视声使周围空气产生振动。外耳将收集这些振动并将其传导至我们的外耳道。我们将这些振动放大,使内耳淋巴液被激动,促使流体触动我们的听觉神经,从而产生我们感觉到的声音。
骨传导声波指的是“直接传导振动。”这些振动不经过外耳或中耳,直接进入内耳的蜗管。在到达蜗管时,这种振动能刺激在淋巴液中流动的听觉神经。在遮住耳朵说话时,我们仍旧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的骨骼和皮肤能传导我们讲话时产生的振动。在遮住耳朵说话时,自己的声音与平常听起来不太一样。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遮住耳朵能阻止空气传导声波。通常只有在我们的耳朵被堵住时,我们才会通过骨骼和皮肤传导振动。在遮住耳朵时,我们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是因为我们通常听到和熟悉的自己的声音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的混合物。通过骨骼和皮肤传导的听力具有诸多优势,因为不需要通过你的耳朵来接收空气传导声波。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完全解放了双耳。你可听到周围的声音,并且不需要拿开你的骨传导扬声器就能自然交谈。你还可以用耳塞来防止噪音破坏听觉。骨传导扬声器适用于多种场合和需求。你可以在水中和其它特殊环境里使用它们。在说话或唱歌时,我们通过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我们通过振动声带发声,其他人用耳朵捕获我们释放在空气中的振动。声带的振动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到我们自身的听力器官:空气和颅骨。
在用手堵住嘴巴或耳朵时,我们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试验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就归功于骨传导。但是,当我们堵住嘴巴或耳朵时,我们的声音听起来与平常说话时不太一样。我们所经历的这种改变,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只能依靠骨传导来获取声音。反之亦然。当我们用磁带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时,我们的声音听起来很奇怪,也是因为录音机仅仅记录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
第4个回答  2016-04-08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