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到了寄递事业部,并且显示已签收,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业务员事先签收了再给你安排送,快递员送货有时效的,他看时间快过了就会先帮你签收再给你送,这样你也可以放心,东西也不会丢的,你也可以电话业务员尽快给你送件的。

快件时效的就是快件生命周期

最后到收件人签收,这时“快件”又变回了电脑,至此,“快件”的生命终结。这么整个过程,被快递行业从事者称之为“快件时效”。快件生命周期越短,也就是快件时效越快。

快递暂行条例》中规定:

二十一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寄件人填写快递运单前,应当提醒其阅读快递服务合同条款、遵守禁止寄递和限制寄递物品的有关规定,告知相关保价规则和保险服务项目。

寄件人交寄贵重物品的,应当事先声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可以要求寄件人对贵重物品予以保价。

第二十二条 寄件人交寄快件,应当如实提供以下事项:

(一)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二)收件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三)寄递物品的名称、性质、数量。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节假日期间根据业务量变化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正常的快递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9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从3月初开始,多地快递物流出现了阶段性延缓甚至中断。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网购的商品出现到货慢、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这也成为近期相关平台的投诉热点。

1

网购商品到货慢物流信息更新缓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北京的张先生3月14日网购了一款沙发,下单时系统提示,商品从山东菏泽发出,预计两天内送达,可是张先生却等了四天也没收到货物。

系统显示商品在16日已经发车,因疫情防控原因到达时间推迟。最终,张先生在下单的一周后收到了网购的商品。

比起张先生一周后能收货,山东潍坊的小葵等待的时间更长。三月初陆续下单的十件商品,到目前只有三件到货。 辽宁的赵先生遭遇的则是物流信息不畅带来的尴尬。

消费者 赵先生: 本身应该是20日到,但结果一直拖,物流信息显示它已经从沈阳中转场装车了,但是实际跟客服沟通还是在沈阳中转场。

记者从某投诉平台上得知,3月份的快递物流相关投诉截至目前接近两万单,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集中在快递延误、快递丢失、客服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中涉及延误以及配送问题的投诉单占比投诉总量近40%。

2

电商经营户“进货难、发货慢”订单下降明显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由于物流受阻,不仅是消费者买的东西迟迟不到,在电商平台上的一些经营者,也面临着货物积压和平台处罚带来的损失。

做服装电商生意的王远剑最近很着急,眼下本应是春装上市销售火热的时候,可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他很难从外地调到新货进行销售。
比起进货难,王远剑更发愁的是发货。因为物流时间过长,有的消费者放弃购买,有的则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中途退单。

某电商平台商户 王远剑: 今年疫情影响以来,我们订单真的是直线下降,可能是腰斩。

尽管订单成交量在减少,但物流成本却在增加。如果消费者中途退货,物流费用则由经营者自己来承担。

与销售服装鞋帽相比,生鲜食品更注重物流的速度。江西赣州的一家公司,3月至今有500个生鲜食品订单,很多订单因为运输时间变长,食品变质,损失不小。

赣州市某农产品贸易公司总经理 兰森娣:如果派送地出现了疫情或者封锁,快递到不了客户手上。一旦出现30%左右的坏果,我们会全赔给客户。

兰森娣说,过去公司发出的生鲜水果三天内能够到达顾客手中,而现在这个阶段很难向顾客保证具体送达时间,只能劝顾客慎拍,因为一旦顾客收货推迟进行投诉,她会面临电商平台的处罚。

3

物流企业动态调整邮路多路司机接驳运货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面对此轮疫情导致多地区域性运输受阻,一些物流企业开始动态调整运输路线,降低物流受阻带来的影响。

一家物流运输企业不久前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运输货物时,因为管控措施升级,影响了运输时间,导致停工20多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即使收发邮件的起点和终点都没出现疫情,但转运中心出现疫情,也会影响派件和操作。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实时对物流线路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寄递事业部 副总经理 张战军: 全网增开了56条省际线路,动态调整了168条省际线路,通过绕行、直开的方式来避免疫情对我们邮路的一些影响。

据了解,目前已有90多个城市要求跨省通行的货车司机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行程码绿码通行,为了让货物尽可能送达。一些物流企业采取接驳模式,让货物“进城”,司机不“进城”。

由于目前各地发布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致使信息不畅,导致司机走不动、被隔离,车辆下不来高速、进不了物流园区等问题屡屡发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 周志成: 首先是建议统一全国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发布渠道,第二个是保证城市生产生活货运物流大通道要通畅,建议统一通行证的办理条件和办理流程。

(来源:新华社、央视财经)

责编:邵子怡 校对:冯雯君

制作:季宇亮 图编:张大伟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2个回答  2021-06-07
我的也是显示到寄递事业部,已签收,也没有显示这个事业部地址,收件人都没有收到电话和任何信息
第3个回答  2022-06-20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从3月初开始,多地快递物流出现了阶段性延缓甚至中断。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网购的商品出现到货慢、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这也成为近期相关平台的投诉热点。

1
网购商品到货慢物流信息更新缓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北京的张先生3月14日网购了一款沙发,下单时系统提示,商品从山东菏泽发出,预计两天内送达,可是张先生却等了四天也没收到货物。

系统显示商品在16日已经发车,因疫情防控原因到达时间推迟。最终,张先生在下单的一周后收到了网购的商品。
比起张先生一周后能收货,山东潍坊的小葵等待的时间更长。三月初陆续下单的十件商品,到目前只有三件到货。 辽宁的赵先生遭遇的则是物流信息不畅带来的尴尬。

消费者 赵先生: 本身应该是20日到,但结果一直拖,物流信息显示它已经从沈阳中转场装车了,但是实际跟客服沟通还是在沈阳中转场。
记者从某投诉平台上得知,3月份的快递物流相关投诉截至目前接近两万单,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集中在快递延误、快递丢失、客服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中涉及延误以及配送问题的投诉单占比投诉总量近40%。

2
电商经营户“进货难、发货慢”订单下降明显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由于物流受阻,不仅是消费者买的东西迟迟不到,在电商平台上的一些经营者,也面临着货物积压和平台处罚带来的损失。
做服装电商生意的王远剑最近很着急,眼下本应是春装上市销售火热的时候,可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他很难从外地调到新货进行销售。
比起进货难,王远剑更发愁的是发货。因为物流时间过长,有的消费者放弃购买,有的则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中途退单。
某电商平台商户 王远剑: 今年疫情影响以来,我们订单真的是直线下降,可能是腰斩。

尽管订单成交量在减少,但物流成本却在增加。如果消费者中途退货,物流费用则由经营者自己来承担。
与销售服装鞋帽相比,生鲜食品更注重物流的速度。江西赣州的一家公司,3月至今有500个生鲜食品订单,很多订单因为运输时间变长,食品变质,损失不小。

赣州市某农产品贸易公司总经理 兰森娣:如果派送地出现了疫情或者封锁,快递到不了客户手上。一旦出现30%左右的坏果,我们会全赔给客户。

兰森娣说,过去公司发出的生鲜水果三天内能够到达顾客手中,而现在这个阶段很难向顾客保证具体送达时间,只能劝顾客慎拍,因为一旦顾客收货推迟进行投诉,她会面临电商平台的处罚。
3
物流企业动态调整邮路多路司机接驳运货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面对此轮疫情导致多地区域性运输受阻,一些物流企业开始动态调整运输路线,降低物流受阻带来的影响。
一家物流运输企业不久前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运输货物时,因为管控措施升级,影响了运输时间,导致停工20多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即使收发邮件的起点和终点都没出现疫情,但转运中心出现疫情,也会影响派件和操作。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实时对物流线路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寄递事业部 副总经理 张战军: 全网增开了56条省际线路,动态调整了168条省际线路,通过绕行、直开的方式来避免疫情对我们邮路的一些影响。

据了解,目前已有90多个城市要求跨省通行的货车司机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行程码绿码通行,为了让货物尽可能送达。一些物流企业采取接驳模式,让货物“进城”,司机不“进城”。
由于目前各地发布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致使信息不畅,导致司机走不动、被隔离,车辆下不来高速、进不了物流园区等问题屡屡发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 周志成: 首先是建议统一全国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发布渠道,第二个是保证城市生产生活货运物流大通道要通畅,建议统一通行证的办理条件和办理流程。

(来源:新华社、央视财经)
责编:邵子怡 校对:冯雯君
制作:季宇亮 图编:张大伟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4个回答  2022-06-20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从3月初开始,多地快递物流出现了阶段性延缓甚至中断。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网购的商品出现到货慢、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这也成为近期相关平台的投诉热点。

1
网购商品到货慢物流信息更新缓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北京的张先生3月14日网购了一款沙发,下单时系统提示,商品从山东菏泽发出,预计两天内送达,可是张先生却等了四天也没收到货物。

系统显示商品在16日已经发车,因疫情防控原因到达时间推迟。最终,张先生在下单的一周后收到了网购的商品。
比起张先生一周后能收货,山东潍坊的小葵等待的时间更长。三月初陆续下单的十件商品,到目前只有三件到货。 辽宁的赵先生遭遇的则是物流信息不畅带来的尴尬。

消费者 赵先生: 本身应该是20日到,但结果一直拖,物流信息显示它已经从沈阳中转场装车了,但是实际跟客服沟通还是在沈阳中转场。
记者从某投诉平台上得知,3月份的快递物流相关投诉截至目前接近两万单,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集中在快递延误、快递丢失、客服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中涉及延误以及配送问题的投诉单占比投诉总量近40%。

2
电商经营户“进货难、发货慢”订单下降明显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由于物流受阻,不仅是消费者买的东西迟迟不到,在电商平台上的一些经营者,也面临着货物积压和平台处罚带来的损失。
做服装电商生意的王远剑最近很着急,眼下本应是春装上市销售火热的时候,可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他很难从外地调到新货进行销售。
比起进货难,王远剑更发愁的是发货。因为物流时间过长,有的消费者放弃购买,有的则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中途退单。
某电商平台商户 王远剑: 今年疫情影响以来,我们订单真的是直线下降,可能是腰斩。

尽管订单成交量在减少,但物流成本却在增加。如果消费者中途退货,物流费用则由经营者自己来承担。
与销售服装鞋帽相比,生鲜食品更注重物流的速度。江西赣州的一家公司,3月至今有500个生鲜食品订单,很多订单因为运输时间变长,食品变质,损失不小。

赣州市某农产品贸易公司总经理 兰森娣:如果派送地出现了疫情或者封锁,快递到不了客户手上。一旦出现30%左右的坏果,我们会全赔给客户。

兰森娣说,过去公司发出的生鲜水果三天内能够到达顾客手中,而现在这个阶段很难向顾客保证具体送达时间,只能劝顾客慎拍,因为一旦顾客收货推迟进行投诉,她会面临电商平台的处罚。
3
物流企业动态调整邮路多路司机接驳运货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Video Details
Play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面对此轮疫情导致多地区域性运输受阻,一些物流企业开始动态调整运输路线,降低物流受阻带来的影响。
一家物流运输企业不久前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运输货物时,因为管控措施升级,影响了运输时间,导致停工20多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即使收发邮件的起点和终点都没出现疫情,但转运中心出现疫情,也会影响派件和操作。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实时对物流线路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寄递事业部 副总经理 张战军: 全网增开了56条省际线路,动态调整了168条省际线路,通过绕行、直开的方式来避免疫情对我们邮路的一些影响。

据了解,目前已有90多个城市要求跨省通行的货车司机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行程码绿码通行,为了让货物尽可能送达。一些物流企业采取接驳模式,让货物“进城”,司机不“进城”。
由于目前各地发布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致使信息不畅,导致司机走不动、被隔离,车辆下不来高速、进不了物流园区等问题屡屡发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 周志成: 首先是建议统一全国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控信息发布渠道,第二个是保证城市生产生活货运物流大通道要通畅,建议统一通行证的办理条件和办理流程。

(来源:新华社、央视财经)
责编:邵子怡 校对:冯雯君
制作:季宇亮 图编:张大伟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