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巜休闲与养生事业之我所见》怎么写?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而食疗养生是这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就对食疗养生就这篇论文谈一下我的看法。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2. 医食同源,寓医于食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具体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3. 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
养、助、益、充这个概念,最早的文献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实质上,这个“养、助、益、充”讲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结构。这种食物结构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中国人养生健身的总体营养要求,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即任何单一的食物不可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直白的说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就是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辩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4. 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吃的次数多而数量少。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5. 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五味之论,要旨在于教人在饮食上把握“恰当”二字。也就是说,五味进食不及会造成营养缺乏,太过也会导致疾病,惟平衡
适宜方能益于健康。直白的说就是要注意酸辛,食用糖,食用盐等调味品的用量。
6. 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不洁的、变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但少吃肉,吃得清淡些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7. 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8. 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