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札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今晚,拥被读《教师何以在阅读中生存》,副标题是“教师阅读三问”。

第一问:教师为什么不读书?朱先生说事实: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师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读书的老师是不是越来越少,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确实感受到:教师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庞杂的事务挤占了的老师本该读书、备课、写作的时间;名目繁多的活动令老师们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哪还有精力读书?

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在工作难得的间隙,常常会自嘲:每天只要一走进学校大门,就开始忙啊忙,有时候一早上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大家总是无奈地感叹,这个时代,老师上课改作业几乎成了副业,主要任务反而成了完成各个部门加在老师和学生身上的各种额外的任务。学校和老师,还有学生似乎成了政府各部门落实和完成各种任务的良好的载体,社会上无论哪个行政部门都有权利打着各种竞赛评奖的名义,给学校下发各种各样的活动任务。这些任务,只要下发了,老师们就得组织学生去完成,如果完成不好,也许学校领导就会拿考核来逼着你去完成。如此这样,既要工作,又要兼顾家庭和自家孩子的老师,哪里还有精力?哪里还有时间?哪里还有心情?哪里还有空间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自己喜欢的,或者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

晚上听柏柏老师的直播讲座,有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每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要过有文字的生活。现在,我又看到朱老师的一句话:没有美好的生命状态,难有美妙的阅读。她还说,让一个身心俱疲的人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好比要让荒漠一夜间变绿洲一样,不过是一件想上去很美的事情而已。不知不觉沉浸进去,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心境。两位老师的话都有道理,我都喜欢,都认同。阅读于我而言,从小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小时候,在农村,书是稀缺物,课外书更是少之又少,难得有一本课外书,看它还要躲着妈妈。妈妈不识字,在她看来,课本以外的书通通是闲书。所以,只要看见我手捧“闲书”,妈妈就一定会骂我,就一定会觉得我没有好好学习。即便如此,和其他农村孩子相比,小时候的我也还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爸爸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爱书的人。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的北屋里,靠窗的墙边就放着一个书柜。我敢说,那个书柜绝对是我们那个不大的村庄里仅有的一个书柜。书柜里大多是爸爸收集的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还有一些是《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等这些古典小说。那时爸爸是村里小学校的校长,学校里有订阅《人民日报》《甘肃日报》,还有一份报纸我最喜欢,记得叫《少年文摘报》。那时候的我,只要报纸拿到家里,我就会逐字逐字地读下去,甚至连报纸中缝里的广告也不放过。《少年文摘报》,更是让我记住了很多很多的课外知识。记得那时候,我会用一些塑料封面的笔记本,摘抄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关于文学,关于历史,关于地理等等许多的常识。这样的摘抄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量。记得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在县城郊外的一所小学教书,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同事们遇到什么问题,只要问我,我大概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戏谑地叫我“小灵通”。小时候,爸爸每年还会订阅一本杂志,那就是著名的《读者》。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本书还叫《读者文摘》。那也是我的最爱,直到现在,《读者》也是我每期必买、每期必读的一本杂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每天过的大概也算是有文字的生活。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回到家里有多累,只要拿起喜欢的书,我就会一直读下去,一直读下去……身边的人常常说他们很羡慕我这样喜欢读书,而身边很多人,只要捧起书,就会昏昏欲睡。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尽管小时候爸爸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要怎样怎样读书,但我想,家里有书,家里到处放着书这件事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就是一种熏陶,就是一种影响。所以今天作为老师的我,时常也会碰到家长跟我抱怨,说孩子不爱读书。通常,我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的家里有书吗?你和孩子一起读过书吗?”我对他们说,如果孩子目之所及都是书,如果作为家长的爸爸妈妈能适时地放下手机,捧起书本阅读,如果爸爸妈妈每个周末都能抽出点时间,陪着孩子去书店里逛逛,翻翻书,买买书,那么作为孩子,就没有理由不爱书、不爱读书。

朱先生说,对于久经应试教育锤炼的教师,除非从小培养了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否则,很难让读书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兴趣一旦错过早期的开发,缺乏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长大后,不管怎么努力,也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我想,如果我把朱先生这段话的后半部分告诉家长,他们大概会更加重视孩子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