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如题所述

孔子为政——以仁存心 以礼治国
因为做司空的政绩卓著,孔子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司寇负责掌管一个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大司寇这个官职掌握生杀大权,等於将现在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职位集于一身。所以这个时候的孔子实际上开始总理鲁国的政务。
孔子主政时,非常谦卑,也非常民主,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向众人徵求意见,等汇集大家的建议之后再做取舍。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在当时很特别的诉讼案。有一位父亲,状告自己的儿子,可能是因为财产问题或儿子不孝的事。奇怪的是,孔子对这个案件的处理非常冷淡。他下令将父子二人同时下狱,但是却不予审理,这样一直过了三个月,对此事都不理不睬。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勤於政务的孔子突然变得拖泥带水。三个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告状的父亲请求撤诉,不想再打这场官司。那为什麼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大家试想:这父子两人关在牢里,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更不要说还有机会去争斗,这时候才体会到原来的自由生活是多麼珍贵。当然很后悔白白浪费时间,还要受牢狱之灾。三个月的时间,正是他们思考、反省的过程。
更令一些人费解的是,孔子听到父子二人撤诉的请求时,连问都不问,立刻下令放人,让他们回家过日子去了。
季桓子听说这件事之后很不高兴地说,以前孔子告诉我,治理国家应该首先教导人民懂得孝道。现在发生了父子争讼之事,如果处死这个不孝之子,以告诫人民要力行孝道,不是很好吗?但却给他这样不闻不问地放走了,真是搞不懂大司寇是什麽用意?
这些话传到了孔子这里,夫子长叹一声,很感概地说:在上位的人没有对人民有好的教导,看到百姓犯错马上就要杀了他们,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好比三军打仗,难道打了败仗就要杀掉所有的士兵吗?那主帅的责任呢?我们鲁国现在司法方面的工作根本就没做好,哪有资格对百姓进行刑法的制裁啊?一个国家如果法令不明,没有让人民很明确的了解法令的内容,就很严格的按法令诛杀犯罪的民众,这等於是强盗的作风;不体察民情,就乱收赋税,这是残暴的做法;没有事先对人民进行训练,就要求人民完成主政者要求的任务,等於在虐待人民。这样的为政者没有资格对民众进行处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的心地,他对於人民就像关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有等同身受的慈悲,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胸怀也是中国文化思想中所提倡的为政者应有的素质修养。在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达到这种程度的君主,主要出现在上古时期,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人,再以后的历史中就很少出现这样的帝王了。只有像汉光武帝和其他少数帝王可以接近这种程度而已,大多数帝王还不够这个标准。其中好点的算是救世豪杰,差一些的只是“江山代有英雄出,扰乱苍生数十年”的人物。所以中国文化所称道的帝王标准应该是像周文王一样“视民如伤”,或者像汤王一样“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尔万方”。这才是中国文化中帝王哲学的标准。
很遗憾的是,孔子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更是出现了权臣把持国政的现象,为政者对人民很缺乏仁慈之心。所以孔子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那为政者应该怎样教导人民?
孔子说:为政者应首先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让人民心服。然后再树立好的榜样让人民学习,对犯错的人进行警告,这样大家就知道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治国只要三年的时间,老百姓就可以走上正道了。假如还有冥顽不灵、不听教化的人,这时候再以刑罚惩治,就没有人不信服了。
接著孔子直接批评当时鲁国的政治问题,说: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混乱很久了,主政者没有中心思想,所以对百姓的教育一片混乱,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国家的是非标准是什麽,而且法律又特别多,让人无所是从,老百姓即使坐了牢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麽罪。这些问题全是为政者所造成的。
我们看了上面这段话,就知道为什麽孔子在处理“父子争讼”这件事的时候,不忍问罪于这对父子,因为他觉得发生这种事情是国家失教的责任,不是百姓的过错。孔子把父子二人关在牢里三个月都不予理睬,就是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反省。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处理打官司的事,我跟别人差不多,没有什麽特别之处,只不过我的目的是希望天下再也不要发生争讼的事情。孔子的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国家设立刑法的根本动机。所以孔子处理诉讼案的做法,正是他“必也使无讼乎”思想的体现。
其实现代的人如能放下无知的傲慢心理,远离权利的干预,纯粹以学术的态度,来研究儒家学问,就很容易明白:孔子的思想是开启人类智慧的明灯,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如果后世的人故意歪曲、颠倒孔子的思想去欺骗民众,那是他自己的罪过,与孔子何干?就像华佗的手术刀是治病救人的,后世的强盗捡到这把刀却拿来杀人,难道要故去的华佗出来承担责任,反而让杀人的强盗逍遥法外吗?
上一篇是我们因孔子的为政思想引发的讨论。虽然孔子对当政者批评得比较多,但并非一味的攻击,因为这些话也是对为政者的教导,在告诉他们治国安民的道理。在孔子眼里,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在位的君主,都是芸芸众生,都需要教化引导。只不过在位的人负有领导人民的责任,所以对他们要求更高。这也是“《春秋》责备贤者”的道理。
那孔子做大司寇到底对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史书称:“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就是虽然有法律,有执法机关,但是却用不著,因为没有人犯罪,老百姓不再干作奸犯科的事了。有几个事例可以证明。
鲁国的沈犹氏为人狡猾,他家养了一群羊,经常牵到集市上卖,为了增加分量多赚便宜,每次去集市之前先给他的羊喂水,并屡屡得逞;公慎氏的妻子淫乱,却得不到管束,乡里以之为耻;慎溃氏生活奢侈,屡屡触犯法律却得不到制裁。等孔子做大司寇以后,沈犹氏再也不敢以欺诈行为做生意;公慎氏受到教化,将妻子赶走,遂正家风;慎溃氏逃往国外。短短三个月时间,鲁国再也没有欺行诈市的事情发生,公平买卖,民风变得淳厚,人民普遍诚实守信。其他国家的人到鲁国来,不需要政府的管理,就像回到家一样,会得到很好的招待。孔子治理鲁国的成效,也等於以实际行动回答了鲁定公“学子此法,以治鲁国可乎?”的疑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5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15
季札是谁?一般人不知道。可是读过《史记》、《左传》、《礼记》的人都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季札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孔子、司马迁度季札都有很高的评价,孔子说季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按说王位应该传到泰伯,或者依次下去。但是其三子季历有子姬昌。周太王就特别喜欢季历和孙子姬昌,认为他们将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有意传位与季历或者直接的给孙子。于是,泰伯明白父亲心思,偕同二弟离开岐山,来到荆蛮,断发纹身,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另辟锦绣江山。这就是吴地的开始,这些《吴越春秋》均有详细记载。
  应该说,泰伯和仲雍,也就成为至圣至贤的礼让王位的典范,一直广受称赞。尽管也有人认为如此礼让确属无奈之举,而且可能还有其他目的。不管如何,他们兄弟还是开辟了今天的吴地江山,让我们有了江南之地尽享福祉。从这二位开始,泰伯传位于兄弟中雍,然后依次均为子承父位,到了吴王寿梦是第十九位君王,也就在这一届,吴地大兴,甚至要向中原突围称霸的意思。没想到,也就是接下来,家族出现了祸乱。
  寿梦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为诸樊死、余祭、余昧和季札。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卒于前484年,从小聪明过人,熟读《诗》、《书》,通晓礼仪,懂得仁义礼让。颇受寿梦喜爱。《史记》记录“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应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毕竟前面有周太王废长立少,后来泰伯也传王位于兄弟。
  但是季札坚决不受,《左传纪事本末》里记录他当时的话:“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季札心想,我是真不想做什么君王,前面既然有规矩定在那里了,何必要破坏呢?父子感情再深也不行啊!是为第一让。
  但寿梦主意已决,于是嘱咐长子诸樊,一定要记住他的话,把王位从兄弟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就能到季札了。是为遗诏。
  前560年,诸樊元年,孝顺的诸樊脱下孝服就要让位于季札,“我愿达前王之义”,他说,既然父亲都这样说了,我们还是应该从尊重他的角度履行吧。但季札还是不受。并说:“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 ‘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此为第二让。
  诸樊死后,王位传到了二弟余祭,余祭又传到了三弟余昧手里。余昧死后,按说这个王位该到季札手里了吧?但季札还是第三次让位了。并趁着出使外国的机会,躲避起来了。这个时候,余昧之子王僚就上位了。而季札回来后,也是愿意服从这位侄子为王,听从安排工作。(余祭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见《吴越春秋》。
  季札三让王位的事迹写进了《史记》、《左传》和《公羊传》等史书里,天下也都在传颂这一圣贤之事。季札遵守周礼,崇尚礼乐,厌恶暴力,洁身清行,严格遵守着嫡长继承制,稳定国家和政权,维护整治平和,如此“守节”和“让国”,为众人所追捧。但是没有想到,悲剧还是发生了。公子光,也就是长子诸樊的儿子跳出来了,他认为,既然这位叔叔不要王位,那就应该继续按照嫡长继承制传递,而不应该是到了三叔的儿子手里。于是就策划了专诸刺王僚,并决绝的策划了要离刺杀王僚的儿 ... >追问

thx!

追答

满意请

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15
周朝追答

周朝

追问

请在像详细一点具体谁 什么时候 谢谢 急

追答

周王罚纣以理治天下

看过封神榜没有 知道画地为牢吧

犯事了地上画个圈人站圈里面诚信守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