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要做一个发言,谁帮我想一个好话题,只要话题就好。侧重于1840--194年的。

如题所述

  西方文化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思想文化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深度层面。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鸦片战争使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侵略,打在中国人头上,压在中国人身上,渗透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中国社会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被迫转轨,寻求新的生存形式。这就使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探索。故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是被动的现代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是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过程,而五四运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转折点。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现代化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二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三是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

  实现了上述现代化的社会就是一个新社会,这样的国家就是一个新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新国家、形成一个新社会英勇奋斗,现代化始终是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经过洋务运动的技术变革、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政治变革和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革命,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中国在整体上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前提,从而使中国社会整体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可能,中国社会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主动现代化历程。

  处在变被动为主动现代化过程中的五四运动,从政治运动来看,很短暂,从5月4日到6月28日,从思想文化的变革来说,又很长,有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及之后思想文化变革的继续发展。所以说,五四运动就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深入到最深层面———思想文化层面,它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一、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精神思想

  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先进分子首次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在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之前,印度佛教曾触及中国思想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但对政治和经济制度却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显示了中国的贫弱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他们仍然认为中国的传统制度和思想优于西方而无需改革。直到甲午战败,中国的先进分子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就,认为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以外,中国还应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学习西方。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那些在他们看来比法律和制度更实质的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社会基本准则,不应改变。1898年的戊戌变法并未能实现所提出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只是部分地实现了这些变革。民国成立之后,出现了军阀统治,而两次复辟帝制的企图说明,没有思想文化变革的导引,只移植法律和政治体制,是不能奏效的。这样便到了第三个阶段———五四运动时期。这个运动中的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不是半新半旧的改革或部分地革新,而是一个大规模的激烈的变革,要彻底推翻陈腐的旧传统,代之以新的思想文化。

  认识到这点很重要。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长期受封建思想禁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做了启蒙工作,但很弱,在整个社会上动员能力很差。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时,就是要打碎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桎梏,解放思想。思想历来是行动的指导,没有思想解放,行动就跟不上。如果几个人的先进思想不能变为整个社会思想的主流,那也不行。

  同样,对今天中国的改革来说,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是全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是不可能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通过解放思想而达到实事求是,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五四运动找到了由被动变主动的指导理论

  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始终以西方为文明进化的座标和社会变革的蓝本。然而,五四运动却对中国现代化的西方摹本提出了怀疑,巴黎和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幻灭感,使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与失望。它使孜孜以求“公理”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文明的另一面。当巴黎和会撕下了蒙在欧战身上的“公理战胜强权”的面纱,而使西方帝国主义面目暴露无遗时,这对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不能不动摇他们对西方文明的信仰。这种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情绪,成为五四时期几乎各派知识分子共有的思想反应。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尤具典型意义。这位曾经倾心于法兰西文明的启蒙领袖,五四运动后庄严宣告:“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独秀文存》,224页)

  当中国先进分子们对西方文明日益丧失热情时,由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它以非西方式“公平”社会的魅力,唤起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善最美最新最具合理性的社会制度”的热情,由此而激发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向往,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并最终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武装了中国工人阶级。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无论什么理论都必须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准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将继续沿着这个理论指引的道路前进。

  三、五四运动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作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反动当局本质的认识,使人们懂得了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会有出路。之后不久召开的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社会动员、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谁抓住了爱国主义这面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掌握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的合法性资源。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合法性的丧失无不与“丧权辱国”有关。而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意识形态各不相同,背景与手段也各异,但其深层历史底蕴都带有爱国主义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的三十年间,中国人民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一致,才把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把反动政府赶下台,使中华民族真正获得独立,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终于由被动的现代化转为主动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现代化的走向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化的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8
指南针左右两面的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