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写于什么时候

详细点

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陆游罢官退居山阴家中,已经六个年头。这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事起用,时年六十一岁,已经老了。故诗中追怀往事,壮志未酬,而企望将来有诸葛亮那样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全诗格调豪壮,气韵沉雄,是陆游的爱国名篇之一。 诗一开头就说,年轻时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简单,以为只凭豪情壮志,如山一样的坚定不移的勇敢气概,就可以轻而易举,能收复沦陷了的北方失地。 想起来,多么豪壮的气派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年三十九岁,隆兴二年(1164)在镇江任职通判。镇江对岸是瓜州渡。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陆游虽未能以军职参预,但耳闻目击,多所留心,身未从戎,而心实向往战地风光。所以能说“楼船夜雪瓜洲渡”。至于大散关,则亲身经历。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四十七岁曾任王炎幕僚。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他说“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又说:“马蹄初喜踏梁州,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他一生中最得意这段军旅生活,但是王炎被调回首都临安(杭州)后,他的从戎生活也就停止了。北望中原,浩气如山,两次都因受到妥协派的干扰,抗战事业不能进行到底,真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了。 这里“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是这几个名词,摆出几个孤立的形象。不写战争,而战争紧张空气,自然流露。有如对弈举棋子在手,静中有动,令人深思。 前面四句,全是回忆往事,后面才说到当前。“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人老了,须发花白了,北方失地未收复,壮志未酬,难道就此罢手,平生觉得自己像塞上长城一样,屹然不动,阻挡着入侵的敌人,难道说这只是徒然夸口吗?“塞上长城”是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说檀道济被害,临死时怒骂宋文帝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唐太宗也把大将李勣比作长城。长城是保卫国土不受侵掠的代名词。陆游一生认为自己有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但他一生都未能如愿。他虽然有点悲观,但并不失望。 最后他才说自己虽然接近暮年,但壮心不已,仍然希望有人像诸葛亮一样出兵北伐。因为出师,才上《出师表》,赞赏《出师表》正所以赞赏出师。《出师表》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些话也正是陆游日夜梦寐以求的心愿,他赞扬《出师表》千载无与伦比,除开“一字不可删”外,主要还是借以指责偏安江左一隅的人,那些不起来反抗而安于逸乐醉生梦死之辈。陆游一直到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把这个遗恨留给后人。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雄豪奔放的性格是写不出这样感愤的爱国篇章的。让“楼船”“铁马”得永远回荡人问,洗刷百余年屈辱之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
第2个回答  2013-12-04
和《临安春雨初寄》一起写于1186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