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最后一段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庄子·秋水》最后一段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官之所知,有限而不识者众。”

翻译:

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浩大宽广,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朝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乎河伯开始改变自己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容,抬头仰视着北海若叹息说:俗语说:‘听到了一百种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还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而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亲眼见到您广阔无边,我才知道我要是这样下去就危险了!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它们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的事,因为它们被短暂的生命所限制;曲阜一带的书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之理,因为他们被儒家经典所约束。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观看大海),懂得了大道之理就可以忽略细微之处了;见识广大就可以忽视短浅的眼光;你刚说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道义轻而你却不能掌握大道之理的话那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像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曲阜的书生所谈论的一样都是被环境和习惯所局限所影响而不能全面地了解大道之理啊!

如今你自以为凭借着大道之理而洋洋自得你不如见多识广的井底之蛙因为它们看待事情不会受环境和习惯的影响;你不如远见卓识的夏虫因为它们不会受生命短暂的限制;你不如学识浅薄的曲阜书生因为它们不会受儒家经典的教条所约束;你能有这样的见识已经很不错了!

天下之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它们并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也不见其有满的时候;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但它始终不穷尽。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旱涝而有所变动。它的价值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数倍啊!

然而我未曾以此而自夸是因为我把自己放在天地之间就像放在广阔无垠的河流里毫末一般渺小啊!万物的生命转瞬即逝而我只是片刻之间就要归于黄土可是我的名声却要流传千秋难道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你与我相比只是像毫末之于马体啊!”

《庄子·秋水》讲述的道理:

1、谦虚和自我认知:庄子在文章中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强调了谦虚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河伯起初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掌握了天下之美,但当他看到更广阔的北海时,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何处,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自我认知,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2、包容和多元视角:庄子通过北海若的回答,强调了包容和多元视角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和局限性,就像井底之蛙、夏虫和曲士一样,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得出更全面和客观的结论。

3、自然和大道之理:庄子在文章中强调了自然和大道之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道理,就像水流一样,大自然的运作是不受人的意志和行为所影响的。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大道之理,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断学习和探索自然和大道之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