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华人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1225年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了中国商船曾到过新加坡进行贸易。907年至1274年间,有唐人墓葬,证明这一时期已有华人在此居住。1615年的《马来纪年》记载新加坡曾是中国元朝的藩属国,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也提到他在新加坡见到的华侨。14世纪,新加坡遭侵略后,华人活动减少,直到1819年莱佛士开埠后,华人开始大量涌入,早期华人主要来自马来亚,尤其是马六甲和槟城。
1819年,英国人通过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的协议,将新加坡纳入殖民地。新加坡成为商站后,华人商人开始活跃,包括来自槟城和马六甲的马来亚华人。19世纪中叶,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新加坡与中国贸易频繁,华人人口增加。19世纪40年代,《南京条约》签订后,大规模华工出洋现象形成,许多华人因生活所迫或战乱而移民新加坡,被称为“新客”。
日占时期(1942-1945),新加坡成为日本的目标,华人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代价惨重,日本占领期间的暴行和屠杀造成了大量华人伤亡。战后,新加坡经历了种族冲突,1965年独立后,实行和谐种族政策,华人认同感逐渐转变为对新加坡国家的归属。华人身份认同的变化也体现在李光耀的讲话中,他强调华裔新加坡人要与马来裔和印度裔平等共享未来。
20世纪末至21世纪,新加坡接纳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这些“新移民”丰富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新加坡本地华人和新移民共同塑造了今日新加坡多元且包容的社会面貌。
新加坡华人是指出生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华族人士,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2010年,新加坡共有将近280万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华族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新加坡早期的贸易和作为商业中心的发展见证了殖民地内庞大的华人社群的成长。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粤语、闽南语、潮州话、琼语、客家语群体,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