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要素

如题所述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一个全面的框架,旨在帮助企业准确地追踪和分配成本至其产品和服务。该模型基于五大核心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两个辅助要素: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五个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构建一个有效的成本核算系统。



首先,资源是成本的承担者,是成本分配的起点。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被定义为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质上就是指所有费用的总和。资源作为分配对象,每一笔费用都可以被视为资源的一部分。在传统成本法中,资源账户用于描述资源类别,而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工具,还是成本分配的主体。然而,资源账户的参与分配可能导致成本信息失真,成本扭曲的程度与账户中包含资源的丰富性成正比。为了提高准确性,作业成本法允许建立层次结构的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更精确的成本分配。



接着,作业及其分类是成本分配的关键。一个作业的定义包含了层次属性、输出、成本动因、增值属性、组织和单位成本等要素。作业层次分类法将作业分为四个类型: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分别对应于不同产出的资源消耗。同时,根据作业的增值属性,作业被进一步细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能增加顾客价值,而非增值作业则相反。识别作业的增值属性有助于发现降低成本的机会,从而提升利润。



成本对象是需要计量成本的实体,这取决于企业的特定需求。可以是单个产品、生产批、顾客或任何其他需要追踪成本的单位。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和生产类,前者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后者则在企业内部用于计算生产成果。根据成本对象的持续时间,生产类成本对象可以进一步分为长期、订单式和即时成本对象。成本对象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账户进行管理,以确保成本的准确追踪。



成本动因是分配成本的原因,作业成本法识别了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和成本对象动因三种类型。这些动因提供了分配成本的标准,确保成本的准确归集至相应的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路径则是将成本动因与成本归集对象相连接的过程,以形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最后,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是作业成本法的重要辅助要素。会计期间允许企业在时间维度上核算成本,通常采用自然会计期间(如月、季度、年)或自定义期间。组织结构定义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实体层次,有助于明确各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通过成本信息进行绩效考核,促进成本控制和优化。


扩展资料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