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被誉为“书家鼻祖”的碑刻有哪些?

串宝子碑串龙颜碑的主要介绍

真书之鼻祖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素以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中外,长期吸引着海内外的文人墨客、书法艺术家和汉文字学家及历史学家们而被誉称为“真书之鼻祖”和“瑰宝 ”,是著名的碑刻文物。作为公元五世纪遗留下来的一通少数民族地区的名碑,爨宝子碑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典型实物资料,其足以考究汉文字由隶书演变为楷书的递变之迹,在中国汉文字演变史上和书法艺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独特作用,同时也是研究云南地方史和滇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和汉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珍贵实物史料,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史上乃至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史上的稀世至宝,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全国碑刻保护单位中的分类号为2号,现存立于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爨碑亭的玻璃罩中,并配有专人管理,保护情况良好。
爨宝子碑碑文的书体艺术别致且有趣致,笔划结体在隶楷之间,还有篆书遗姿,极具刚健雄强的时代艺术特征。其书体笔划结体艺术变化无常,忽隶、忽楷、忽篆,可谓是“三体合一”的融合体,古朴浑厚而奇巧;书法艺术内刚外柔,笔力遒劲,就像刀凿斧击而成,拙中带巧;字体参差有趣致,同字异写,无一字雷同;章法布局大小错落,彼此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任其自然,和谐统一。爨宝子碑是兼有字体美、笔划美、章法美、镌刻精美的碑刻艺术珍品。其点画、字形、行气、篇韵均浑然天成,潇洒且轻快。它问世后,即为世所重,为金石书法家所喜爱。国学大师康有为先生对爨宝子碑赞不绝口,在其所著《广艺舟双辑·碑品》中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康评价爨宝子碑在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演变史中有“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的承上启下作用;又说:“吾爱古碑莫如《谷朗》、《郛休》、《爨宝子》……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还对它作了形象化的具体比喻:“《爨宝子》端朴若古佛之容。”清末有个诗人看了两通“爨碑”后写诗云:“法书二爨足珍奇,朴茂肃疏世几知?邂逅偏逢嘉客至,挑灯逆旅对读碑”。也是称赞有加。李根源赞爨宝子碑的书体艺术是“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可见它质朴的外表怎么也掩不住爨宝子碑刚柔兼有的妩媚动人的秀丽气质。周钟岳则给它以“南碑瑰宝”之美誉。还有原上海书画院副院长韩天衡写诗赞道:“滇南乏古书,有书即奇出。一通爨宝子,羲之叹勿如。”近现代海内外许多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爱好者躬身实践,临摹研习爨宝子碑的书体方法,从爨宝子碑碑文的笔划结构中吸取精华后大笔创新,卓然成为书法艺术大家,令人赞赏不已。“爨碑”书体艺术在现今文化艺术生活中用于书籍封面题签,如《爨史》、《南诏野史会证》等,古朴可爱。用于电影片头字幕也很好看,如电影《林则徐》的片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等都别有风味。爨体书法艺术在广州应用最为广泛。
爨宝子碑的研究不仅中国人感兴趣,日本人特热衷于对爨宝子碑的研究,既广且有一定深度,出版了多种研究性专著。日本的“爨学 ”研究和“爨体”书法艺术爱好者曾多次漂洋过海,来到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的爨碑亭里,观赏爨宝子碑的古老独特风貌。日本“幽玄书道会”的宗旨,就是学习研究“爨碑”上的书法艺术和汉文字演变进程之真谛。在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道科教授中国书法艺术史的相川政行先生,接受中国国家教委的邀请,于1996年9 月先后到中国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云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在云南期间,相川政行先生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两通“爨碑”时激动不已,希望召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会研讨“爨碑”价值。
爨宝子碑碑亭门上方中间和门两侧楹柱上悬挂有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爨碑亭”三个篆字和其撰书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写的爨碑亭名篆字圆润饱满而秀丽,圆劲而有古意。对联的楷书笔力古厚丰腴,雄劲有力,书体的笔法酣畅流利,秀丽遒健而洒脱,也是难得的珍贵书法艺术遗物。
爨宝子碑蕴积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营养,滋养了中外许多代书法艺术家和汉文字学家及“爨学”研究者,令人感叹不已。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为摹写和研究爨宝子碑而来云南曲靖者络绎不绝;连海外友人、专家学者、书法艺术爱好者、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也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曲靖,观赏爨宝子碑这一碑中文物珍品,领略其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风韵,寻求汉文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真谛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明。爨宝子碑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国际友谊上起着桥梁作用和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令人赞叹不已:真中华国宝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0
  爨龙颜碑 一【简介】
  在云南省陆良县彩色沙林西面约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打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高3.88米,宽1.46米,字数亦多,除碑阴题名外,仅碑阳即存文900余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碑文说:爨氏的祖先,最早为颛顼,战国为郢楚,汉代为班固,至汉末“采邑于爨”,以为姓。虽其先祖先是否为颛顼、郢楚、班固,难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汉人则较为明显。
  二【碑文】
  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君讳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本高阳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
  夏后之盛,敷陈五教,勋隆九土。纯化布于千古,仁功播于万祀。故乃耀辉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斑朗绍纵于季叶。阳九运否,蝉蜕河东,逍遥中原。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
  爰暨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姻娅媾于公族,振缨蕃乎王室。
  乃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翮中朝。迁运庸蜀,流薄南入,树安九世,千柯繁茂,万叶云兴。乡望标于四姓,邈冠显于上京。瑛豪继体,于兹而美。祖,晋宁、建宁二郡太守,龙骧将军,宁州刺史。考,龙骧辅国将军八郡监军,晋宁、建宁二郡太守,追谥宁州刺史、邛都县侯。金紫累迹,朱黻充庭。
  君承尚书之玄孙,监军之令子也。容貌玮于时伦,贞操超于门友。温良冲挹,在家必闻。本州礼命主簿不就,三辟别驾从事史,正式当朝,靖拱端右。仁笃显于朝野,清名扇于遐迩。举义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国西镇,迁南蛮府行参军,除试守建宁太守。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于是贯伍乡朝、本州司马、长史。而君素怀慷慨,志存远御,万国归阙,除散骑侍郎。进无烋容,退无愠色,忠诚简于帝心,芳风宣于天邑。除龙骧将军,试守晋宁太守,轺车钺斧,金章紫绶,綮戟幢盖,袭封邛都县侯。
  岁在壬申,百六遘衅,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成寇场。君收合精锐五千之众,身伉矢石,扑碎千计,肃清边嵎。君南中磐石,人情归望,迁本号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候。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纯懿之弘度,独步南境,卓尔不群。虽子产之在郑,蔑以加焉。是以兰声既畅,福隆后嗣者矣。自非恺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吊,寝疾弥笃,享年六十一。岁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伤怀,天朝远感,追赠中牢之馈也。
  故吏建宁赵次之,巴郡杜长子等仰怀仁德,永慕玄泽,刊石树碑,褒尚烋烈。
  其颂日:
  巍巍灵山,峻高迢遰。或跃在渆,龙飞紫闼。邈邈君候,天姿英哲。缙绅踵门,扬名四外。束帛戋戋,礼聘交会。优游南境,恩沾华裔。抚伺方岳,胜残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绸缪七经,骞骞匪躬。凤翔京邑,曾闵比踪。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辉潜藏。在三感慕,孝友哀伤。铭迩玄石,千载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铭记。良愿不遂,奄然早终。嗣孙硕子等,友乎哀感,仰寻灵训,永慕高踪,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采石,树立玄碑,表殊勋於当世,流芳风於千代,故记之。
  宁州长子驎弘早终,次弟驎绍、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树此碑。
  大明二年岁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孙硕瑞、硕才、硕繗、硕万、硕思、硕闾、硕罗、硕闼、硕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苌子。文,建宁爨道庆作。
  三【特色】
  爨龙颜碑,词采富丽,文笔凝炼,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识分子爨道庆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就书法而言,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有人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范寿铭:《爨龙颜碑跋》)康有为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足见书家对它的推崇。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民国年间,有人伪作“元丰二年(1079年)春社祭祀日十二世孙吉如手拓”的“古本”,以“五百金”高价出售。有人受骗,还自以为得“宋拓最初之本”呢!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四【书法特色】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
  在云南省陆良县彩色沙林西面约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打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
  一、【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二、【碑文】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剪。
  其词曰:
  山岳吐精,海诞陼光。穆穆君侯,震响锵锵。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仞,循得其墙。馨随风烈,耀与云扬。鸿渐羽仪,龙腾凤翔。矫翮凌霄,将宾乎王。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庶民子来,挚维同响。周遵绊马,曷能赦放。位才之绪,遂居本邦。志业方熙,道隆黄裳。当保南岳,不骞不崩。享年不永,一匮始倡。如何不吊,歼我贞良。回抱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幽潜玄穹,携手颜张。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巳,肃雍显相。永惟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铭斯诔,庶存甘裳。呜呼哀哉!
  三、【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朱提(今昭通)、建宁(今曲靖)两郡。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cuan四声)、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部分地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爨宝子碑”则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是爨姓统治集团的成员,“爨宝子碑”是在他死后立的。
  [编辑本段]四,[艺术特色]
  《爨宝子碑》又称《晋故振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刻署年为“太亨四年岁在乙已”(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因两晋有禁碑之令,故当时刻石极少,相对于当时社会大量流行的手札、墨迹来说,它是东晋碑版书法中一颗灿若星辰的明珠。自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南宁(今曲靖县)后,即为世所重(现存于曲靖县第一中学碑亭内)。它与《爨龙颜碑》并称为著名的“滇南二爨”,又因碑之大小、文字多寡而分称“大小爨”,《宝子碑》为“小爨”,其为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首领受汉文化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正文楷书计13行,每行30字,后列官职题名13行,每行4字。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其立碑之时距书圣王羲之死时仅30年,却与世传右军法帖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
  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
  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
  现详细分析此碑的艺术特色:
  一,艺术本真
  康有为的尊碑思想源于碑学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本真和人性原朴,而这恰是自唐以来渐失灵性的帖学所缺乏的.
  南朝禁碑,云南却有碑,这恰巧填补了南朝无碑的空白; 爨宝子碑的署款为太亨四年,而查历史年表,晋朝却没有太亨年号!云南地处边疆,书法石刻甚少,文化基础薄弱的地方冒出了文化尖子. 爨宝子碑谜一样的.
  与内地相比,云南是"南蛮"之地,引弓抱鞍之民,受内地文化熏陶较少,所以爨宝子碑没有南朝书法讲究法度又潇洒妩媚的书卷气,更多的是任性为之的霸悍雄强的南蛮之气.
  综上, 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学爨宝子碑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爨宝子碑的精髓.
  二、结字特点
  1、因字异形
  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即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
  2、字形欹侧,不取正局而以险取胜
  P13“沧”字右面“仓”字势向右倾斜,右下方的“口”字也不作端正状,似玩杂技般惊险,但因字的两撇舒展地向左伸去,欲挽回险势,“仓”的点也有左向之意,而“氵”如称砣稳稳压住整个字势,复归于平正。
  P15的“崩”字,上方稳若磬石,下方倾斜有跃跃欲飞动之势,但因有一支点,整体安然。P1的“墓”字上方有泰山压顶之势(类似于《张迁碑》的“幕”字),下方的“土”似千斤顶力撑险局。P11的“馨”字取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强烈对比。上下结构而处理成左右结构,“声”与“香”二者拉回在高空活动的“殳”字,惊险!
  3、字的意态同中有异,饶有情趣,别具匠心
  此碑在方整统一的基础上不乏同字异构的变意处理。如P3 的“长”与P6的“长”之变化,P4的“道”与P14的“道”之变化等。同样偏旁的处理也有变化,如碑中的“沧”“潜”“海”等字,既讲究点画的呼应关系,又照顾了点的用笔轻重、大小、造型变化,颇耐玩味。
  4、大小错落似夜空繁星
  由于书体的静态限制,一般来说,隶书结体易大小通篇匀称,至唐楷更趋统一,发展到明清之“馆阁体”则字如算子,呆滞僵板,了无生气。自乾嘉后朴学大盛,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提倡碑学,此风百年来长盛不衰,从而使简书墓志等“民间书风”为当代书法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碑即字之结构大小错落,极其大胆,常有出人意料之安排。如P1 的“军、爨、晋”三字写得大,其余皆小,互作反衬。而P13特大的“遵”字,在周围小字的映衬下,如众星拱月,使该字形成“字眼”,似重音调节着平静行进中的节奏,观之似可联想到清王铎在其行草书创作中大胆运用涨墨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P13长的“庶”字,扁的“同”字,各呈其态,正如古人论书云:“参差若老翁携幼孙行”,古意盎然,使静态书体呈现出节奏的变化。
  5、隐约透露出的现代创作手法、信息
  P14的“熙”、P17的“玄”、P18的“素”“穆”、P22的“刘”等,几乎纯次各种不同的几何形排列组合,显得奇诡冷峻,而不乏幽默之感,观之似可联想到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绘画的坚实厚重感,以及几何形体派画家荷兰的蒙德里安冷峻到登峰造极的抽象作品。如果说行草书更注重书法的时间性的话,那么楷隶书则更注重书法的空间性。此碑尤其强化了字的雕塑般的空间造型感。突出创造了视觉冲击力,其颇具前瞻性的大胆艺术手法令人不得不感叹古贤虽无刻意安排却又“发乎情、止于礼”之绝妙。从当代隶书名家张继先生在其隶书创作中大量使用“宝子横”及块面分割、点线几何形安排可觅其师法此碑的痕迹。
  三、用笔特征
  1、点
  此碑字中点的形态颇多,但多写为三角形,显得凝重峻利。用钢笔临写时不必刻意摹写似毛笔效果,意到便可,然应注意其大小向背之变化。
  2、横
  此碑字中的横画,不似东汉八分书横的俯仰多变,而多硬拙平直,有隶书遗韵但不作典型之“蚕头燕尾”状。如P 7的“春”等有平行排叠横画类的字多以角出角落,而显得翩翩起舞,富有装饰美。临写时应注意发力的峻爽,不作刻意的逆锋,在笔的行进过程中保持中锋效果。
  3、竖
  此碑字凡取悬针笔势的竖画末端常带缓弯,甚至有个别字如P8的“令”字的末点也做如此处理。P9的“王将”字中“ ”之垂露竖也写成慢弯,强劲稚拙,充分显示了边陲少数民族的刚毅、不易屈服的心理特征。但临写时不应过分追摹,那样会显得造作花哨。
  4、撇捺
  此碑字中撇捺画多取上翘状处理,尽现峥嵘风骨,有些字的捺已似成熟期楷书的笔势。如P17的“人”字。
  5、转折
  此碑字凡横折处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长方、正方,因字结体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显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风的坚实空间造型感。该碑“口”字之四角垂直与唐朝欧柳楷写“口”字时的上宽下窄状迥异。
  小爨之可贵且难得处,在于其朴厚严谨,含蓄古逸。整篇临写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仅学其表面的雄强粗犷而写得狂怪邪险,失去了纯正高古的气息与品格。而应以蕴藉之笔,意在隶楷之间。对于字中的精彩的重点的笔画应如狮子搏象全力以赴,不要有含糊刻板之病,力求做到精神焕然。
  我的这件临作,用的是普通Ⅰ形王者书法笔,主要是以凝练的线条追求一种清峻之气,而不刻意地描头画脚,由于打上界格加强现代装饰性而淡化了大小对比稍显规整。临习时力避“刻、板、滞、结、僵”诸病,力求“醇、雅、灵”之境界。
  交通:到达曲靖后,步行至第一中学院内即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