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什么用?

现在不是学习压力很重吗?
取消了 9门课一起学不是更累吗?
不是说中国没有全才吗?
不是说全才很难找吗?

那么,如果这次改革了
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综合型人才,具体可参照
http://www.jiaoyuzhijia.cn/chenrenjiaoyu/chengrengaokao/200902/2137.html
但实际意义不大
你就看下面这个

应试教育如果不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有何好处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2月7日《扬子晚报》)。
高中文理分科之辩一度在坊间引起热议,如今它已成为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大问题之一,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有识之士一直建议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比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曾撰文称,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此外,包括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等业内人士,也均反对中学教育进行文理分科。
毋庸讳言,这些学者痛陈文理分科的弊端,是高屋建瓴的判断,绝非轻率之言。北京大学前副校长王义遒曾如此评价文理分科:这种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功利色彩非常浓。很多理工科生不知道《水浒》、《西游记》是谁写的,因为是名著,就以为是鲁迅写的。与此同时,一些文科生科学素养欠缺,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理工科知识都不具备。因此,坊间有一些论调,高中文理分科,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诺贝尔奖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唤不来?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打量这一观点,其潜台词即是,应该早日废除文理分科。问题是,废除了文理分科,是否民族素质就大为提升,是否就会大师频现,是否就能拿到了诺贝尔奖?答案自然不容乐观。众所周知,高中文理分科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历史背景——沿袭和复制前苏联教育模式之外,一个最不容回避的因素即是与招摇于世的应试教育大有干系。
这么多年,我们为何出不了大师?我们的创新人才为何不够多?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为何分离?文理分科其实只是表症,深层症结则是缘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因为其一度主导一切的“马首”。借用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的话就是,应试教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而高考则是控制应试教育的那根“魔棒”。
可以断言,如果应试教育不死,仅仅取消文理分科,这种浅表化的小手术自然于事无补。可以想见的一个后果是,高中生因为文理合科,从而大大加重学习负担。笔者曾读到一篇博文,作者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理由是:看看在读的高三学生是怎样度日的!一天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一科一章试卷,我们狠不得把一秒钟分成60分。这是文理分科后的状况,要是文理不分呢?再加三张试卷总共八张,怎么让我们受得了呢!不妨让我们专心地去学理或文吧!
现在,一些人谈起那些远去的文理兼修的大师,总是喟叹不已,比如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才华横溢,术业多攻,除了数学,在历史、音乐、画画、诗词等方面也皆有所长。除了陈省身,还有苏步青、钱学森等大师都是文理兼修。不妨作一假设,如果这些大师生活在这个时代,终日为应试教育奴役,他们还会在少年时,有时间和闲心钻研其他兴趣爱好吗?钱学森曾忧心现在为何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当然不能怪文理分科,要怪就该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战略研究组咨询专家王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谈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依然实行应试教育”。这是实情。因此,如果应试教育不死,文理合科又有何益?要想实现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愿景,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祛除应试教育,施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否则单纯取消文理分科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重学生负担,客观上助长应试教育

文理分科与不分科都荒诞透顶
笔者最近发现教育行业在争吵一个问题,文理要不要分科,其实这都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内容是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学过的东西关键时候都忘记了或者根本无用,那叫浪费时间。笔者毕业之后,发现大部分学习的内容全部忘记了,许多东西都得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所以我觉得分科与不分科都是教育的形式,真正地让孩子或者让出了学校的人能尽快适应社会才是最大的主题,说实话,我觉得作为笔者的远观,一直认为高中时期的教育不如直接职业化,否则你学再多的东西基本没用。也就是说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的结果什么也不是,笔者是学计算机的,但是学完之后两年不使用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是笔者摆弄的是文字,所以后来出书写作,这是笔者的兴趣。我觉得高中阶段不如直接把兴趣定下来,直接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也就是说提前进入职业化的道路上来。
我们现在看问题,大部分都是分析形式,而不是直接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解决,就是你进入了高等学府这样的人才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于是笔者大胆提出一个设想,那就是高中时期直接职业化,你想写作就直接学习文学,想学物理,直接学物理就成了。什么都学的结果是后来你什么都不专,什么都不会。在教育的过程中是浪费时间。是耽误每个人的时间,最大的优点是可能学校多了点儿老师,教育机构多赚点儿钱罢了。那么拿这个时间直接学习最感兴趣的该有多么好呢?不浪费时间,直奔主题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提出分科不分科的形式化提议属于扯淡。我看直接进行职业化教育更好一点儿。
现在我们看看社会上的人,要么直接是专家,专门研究一个行业,要是每个行业都研究,那么你得研究一辈子。所以教育不能太扯淡。不能把学校当成公司,校长和教育不能不能把自己当成商人,教育时间越短越好,那样才能节省时间为明天的社会建设做贡献。笔者现在发现自己,就是靠写一直打造着自己的辉煌,发现过去学习的那些东西大部分无作用,而且如果把那些时间节省下来,那我的书将写成无数卷了,笔者对教育感到无比的担忧。

还有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在社会引发激烈争议。

高中文理分科废存之辩,已经延续多年,而今它已成为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大问题之一,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更可见高考改革之迫切。

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的人,从学生、教师、家长到各界专家学者均有不少,理由大体是分科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文科生自然科学知识不足,理科生则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不利,即无法培养全面的“人”。但文理分科究竟取消与否,绝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命题。尽管包括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科院杨叔子院士等专业人士,在多种场合都曾表示反对中学教育进行文理分科,而一旦落实到操作层面,很快便陷入了困境。

表面上看,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似乎不无道理,实际上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落于了一个窠臼:试图以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相对浅层化的策略,来剔除高考制度的沉疴。换言之,即在相当大程度上,忽略乃至无视文理分科背后的根本性症结——无处不在的应试教育魅影,通过表层的应急式的疗法,来达到革命性的效果。这无异于一个奢望。

可以设想一下,文理分科取消了,是否民族素质就大为提升,是否就会大师频现,是否就能拿到了诺贝尔奖,是否就能出现一个又一个全面的“人”?无疑让人充满了困惑。一个事实是,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位置的今天,高考仍是一根魔力无边的指挥棒,师生都得围绕它旋转。在高考这一升学制度引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以知识教育为重点,突出记忆与背诵,哪怕是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是走知识化、技能化的路线。文理科都需要用考试分数说话,谁会真正关心学习这样的科目能增长多少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而一旦取消文理分科,一个高中学生恐怕有上十门课程,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只会疲于应对,兴趣爱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等等,都难免成为空谈。

从本质上讲,在没有破除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单纯地取消文理分科,只是一个隔靴搔痒式的权宜之计,不但于提高学生素质无益,还可能因“劳民伤财”而演变成为瞎折腾。长远来看,只有把教育对准学生本身,而非以应试分数为评判素质的终极手段,教育的内容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远非取消文理分科所能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多元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配套改革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5
最近,“20条”的出台引发了公众对“高中阶段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热议,在此表达我的一点点见解。才疏学浅,心境幼稚,受限于所处环境跟所见所闻,难免会犯令大家觉得可笑的错误甚至有所冒犯,还请多多包涵,期待能得到各位的指正和教导。

高中阶段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

我对分科不分科的理解是这样的:

所谓分科:课程从高二向文或理单方面倾斜,考试也就相应地更侧重于文或理,高校招考也就相应地对文理科作要求。

所谓不分科:高中课程编排全面发展,兼顾文理,考试也不把文理分开对待,高校招生大概也更加划一地裁定分数线吧。

现在关于分与不分的意见都很多,象“术业有专攻”、“减负”、“不能以少数天才的标准要求大部分人”,或者是“理科生需要人文素养,文科生需要科学精神”、“高中学生志趣未定,分科过早”等等。如果抛开自己原来的立场来看的话,每一种说法都是言之有理的,但是双方又都在自己的出发点上能找到另一方的缺漏。可以说,每一方都有自己充分而又不完美的理由。

有人说,现行高考体制不变,别的再怎么改都是白搭。那么是不是该怪罪高考呢?

的确,高考制度算得上是当前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了,甚至在一些说法里还成了造成应试教育的元凶,素质教育的拦路虎。近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也办得有生有色。但另一方面,中国当下国情是人才众多,让高校接过高考选拔的接力棒那谁来接过高考所保证的至少是相对的公平公开公正呢?况且,高考相对自主招生,对学生对学校乃至对国家都算得上是一种相当高效低成本的选拔方式。

那当下关于高中教育的种种争议,从教育应试化到国民素质低,如果说错不在分科,也不在高考,难道错在我们自己?

没错!错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我们找外界的缺陷找了这么些年了,有反思过自己吗?

我只想抛这么几个问题:

关于素质:高素质的判断标准哪里来?为什么人文素养高的就是高素质,或者说为什么能把卫星轨道计算出来就是懂科学呢?

东西方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文理分科或不分科的成功例子,有的分的还相当泾渭分明,为什么偏偏在我们这里分与不分效果都不甚让人满意呢?

我们是不是太把高考当回事了?不错,高考在当下算是通向大学的独木桥了,但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上大学,反而是上大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已经树立大学为目标的话,高中更多的可以看作是一种预科了,我们不去想学习知识本身,而把注意力这么多地放在检验知识的考试上,是不是有那么一点投机心理呢?

我们是不是对“更名牌的大学”跟“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多少有那么一点混淆了?现在的情况似乎是每个人都想上清华北大,更想上哈佛剑桥,现实当然是不可能了。但我们想想,我们除了“想上更名牌的学校”之外,还有别的想法吗?我们进去学什么?是因为我们喜欢什么学什么呢?还是因为觉得什么赚钱学什么?还是先进去了再慢慢想呢?

从这两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推出我们对待高考、高中教育的一些心态:

关心前程——想上好大学——只要高考成绩好——想办法考出好成绩

那要是反过来会怎么样呢?

保持好奇心——多接触不同学科——发现自己特长兴趣——高考考出自己水平——找到合适大学

也许我说得太理想化了。毕竟教育不能完全只考虑兴趣爱好。(1)

再说说高考。

高考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高校为招生选拔和分流不同人才而进行的统一考试。

如果对比现行的高考,我就对我的“统一”不太坚定了。难度统一无可非议;但是不同科目间难度统一的方式是不是值得斟酌呢?时间呢?对每个人来说也应该是统一的;但为什么对每一个科目也是统一呢?就真的有必要将许多科目的测试集中到三天来吗?在录取当中对分数也要如此统一吗?不同专业仅仅是招收总分不同的考生,或者是,仅仅作一个文理科的简单划分?

如果回到高校希望通过高考来区分“适合”不同专业的潜在人才的话,那值得商榷的就不光是高考本身了,还应该包括招生办法。

想来应该怪罪的是我们太过怕麻烦吧,高考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希望太多的寄托。却忘了反思,当下的高中教育与高考的衔接与依赖,当下的高校招生与高考的衔接与依赖,是不是有点过了。以至于,本来作为高中教育与高校招生沟通的桥梁渠道的工具性质的高考,成了二者齐齐追逐的最终目标。本意为加强高中与高校间教育衔接的高考倒因为过分依赖带来了二者的脱节。

现在的分科与不分科,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甚至山东先行在高中实施的模仿大学的走班制学分制,或多或少让人觉得逃不开以分数论人才的奇怪思维。

再有,为什么所有要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当年高考成绩呢?今年你能计算出同步卫星轨道了,是不是明年后年你就不会了呢?或者说,你高一就看完《资本论》了,是不是高三还需要再看一遍才能说出社会主义的所以然来?

一刀切的思维应该被问责吗?

高中文理分科与否,不管是哪一个立场,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刀切是不是有点牺牲小部分人的天赋来成全大部分人的悲壮呢?同样的,要求每一个人在同一科目上学习相同的内容,不同的科目在报同一专业的时候占有同样的比重,让不同的专业招生的时候用考察同样知识结构的分数作参考,又算不算?(2)

也许是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到那个高度,无法体会很多“素养”在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作用。始终另我感到疑惑的是很多科目的课程编排,如果数学都要区分文理的话,理科生的语文是不是也应该有点特色呢?实验报告总结是该归入科学范畴还是语文教学任务?化学我们越学越难,方程式越来越多,课本描述的实验也越来越复杂,而我们仅仅需要“记住”这些“描述”却不是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知道一种叫“草履虫”的低等动物又提高了计算机科学系或者是交通工程系学生怎样的素养?

如此说来,现行体制的确是可以变得更人性化的。不知道我这样的想法行不行得通:

高中不妨适当小班化一点,哪怕把原来的15个班设为20个也无妨。这样可以适当在课程里多穿插一些自习科,学生也就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去听别班的课,也可以真的自习;至于把自习变成玩乐的,也许只能怪自己浪费大好时光了。当然,关于自习课可以做什么,学校也可以给出一分指引,学生参不参考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课程,是不是可以比现在更进一步的细化一些呢?或者说,把现在一科必学的知识点,划分出一些关联性比较小的平行的子课程,在不同的学期里开设。也没有必要要求学分吧,自己不想学的话学分更多时候也就是个糊弄他人的工具而已。

高考是不是可以又考三天改成考三个星期或者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月份考呢?如果前面关于课程的设想可以实现的话,高考也该配套的细化为许多小考试吧。同时对于理科生也可以增设实验的考试(操作困难?英语口语都能统考,要统考个实验能很难?)。

然后高校招生,不妨在现行划分数线的基础上,加入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不同科目的要求,加权后计算。也允许考生以一定年限以前的某科高考成绩报考(具体什么科目能有多少年限当然得看专业要求了)。配合好细课程划分的话,应该能一定缓解“服从分配”所产生的录取但不如意问题。而且由于具体对高中不同学科的权重由高校自己划定,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教授们也能提出自己的要求。

如果书面部分的考试机考能够实现的话,那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就可以更为透明。高校大可将具体某一科目的自主招生题目(或者是参考价值特别大)的题目统一上交高考系统,有志报考的学生选做就是了。

思路相当混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糊涂……

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太过凭空想象了……

(1)关键是教材应该改一下。都是一些为了考大学的知识,你若考不上大学,那高中3年基本属于浪费时间。如果能教和学到一些不上大学都有用的知识,文理分科确实不应该。文科生打工不会签简单的劳务合同;理科生搞不懂三相电机和两相电机的区别,你说这高中上的多恶心?

网易网友 t-1-a-3-n-5

多学点没什么不好。 很多东西不是感兴趣才要去学习的。。社会上不会只有你感兴趣的事情让你做的。

网易网友 K_JUN

(2)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不断加大,因为这样才能考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的东西,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真正的最基础的最现实的理科知识倒很少让学生去学习,而学生们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间没有什么地位。

在中学,学科有高低贵贱之分,理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优越得多。更为荒唐的是,文理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完全不同,理科学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的竞赛都可以换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往往却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日志上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参考资料: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61429161&owner=248458136

第2个回答  2009-02-15
学习压力非常重,我同意。

九门课一起学,有人说题目变简单就能减压,我不这么认为。竞争压力不是题目难度带来的,是竞争总人数带来的。

改革了,意义:表面上中华民族进步了,全面发展了

作用:没有任何作用。有人说:理科生连王洛宾都不知道是谁,其实拿这个问题去文科班问一问,照样有人不知道,因为这个完全不是高中知识所触及的。想要文理全面发展,我希望大学和大学生能做更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2-28
我认为无论最终分不分科都会损害将近一半人利益(从各种调查来看,双方势均力敌) 不分科会增加学生负担但可以减轻每门学科的难度或内容来解决,不如那些被称为高考后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用到的东西。不分科最大弊端还是埋没了许多偏才学生。但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中国总有一批学生有较好的天资能够把文科和理科都学好,成为一流的人才(注意得诺贝尔奖的大都是这种类型)但由于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和高考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放弃其中的一个,最终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偏才而非全才。他们利益以及国家的、利益同样受到了损害。既然如此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分为文科,理科和文理兼科。让偏才选择文科或理科,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吃苦的则文理兼修。国家搞三种高考试卷,平等对待三种考生。我们一直就分不分科吵个不停但这两者真的就是完全矛盾的吗?我觉得中国完全有这种包容想想我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我们最伟大的包容还要算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水火不容的东西竟然被同一个国家所接受那还有什么我们不可以包容吗?一旦真的分为了文科,理科和文理兼科,无论是偏才还是全才都不至于被埋没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的国家也能更快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09-02-17
春节过后,教育部通过网络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进一步公开征求对国家有关教改的意见,其中一条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引起社会广泛的热议。

其实,关注和热议这个问题的,主要是还未参加高考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还有有关的老师。从网上的不完全统计和记者的调查报道,这三部分人的反映大体分为两个方面:赞成或是反对。即赞成或是反对的在学生中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反对的略显多一些,在家长和中学老师中则是赞成文理分科的占大多数,大学老师则大多持反对意见(《人民日报》2月11日、12日相关报道)。

之所以会是这样,具体分析,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广泛,还无法确定自己将来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的,和缺乏学习动力,对高考不感兴趣的学生及他们无奈的家长,原则上都持反对分科的意见。而学习已经适应分科要求,且应考成绩明显较好,又想减少学习负担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持赞成意见。中学老师因身不由己和大学老师的相对超脱,自然取向不同。

我想,教育部在这个时候公布这个征求意见,其初衷可能是好的。但还可能忽略一个大的现实,即教育体制的改革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上大学就没有别的出路,中学老师还在唯高考决定自己的晋级、评奖(虽然教育部2月5日发布文件要求,不得将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实际执行却难以奏效),家长无力左右孩子的学习,都寄希望于通过高考为孩子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大学为适应扩招,已经投巨资扩建了校园,期望从扩招的学生中收取更多的学费或高额的费用,弥补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欠下的巨额贷款"窟窿",社会就业还在不分实际需要,一味拔高学生的学历文凭档次,学生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和他们的家庭为此花费了不少的血汗钱,毕业了却不能获得应有和理想的回报,教育和社会需求,及提高国民文化与知识素养、素质缺乏真正有效的联系,那么,大家发表再多的意见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很难获得采纳的,只能造成混乱,影响学生、学校及家长的思想稳定。因为,这项改革确实是涉及到许多人、许多家庭未来的命运,是一件"天大"的事,不是随便、简单通过社会征求意见就能决定的。

当然,我不反对有关涉及民生的改革应该征求社会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有利于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民主,尊重民意。但事实上,民意的表达是很难做到公平的(在现实的国情下,普通民众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不是简单的施舍,必须科学合理的设计,"问计于民"才能提高和达到目的)。受地域环境,发展差距,经济结构,产业定位,家庭条件,社会地位,人文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的追求、诉求、利益、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客观上和主观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教育的责任本来应该平衡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在帮助人们通过学习知识、认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不同的人选择合适自己的成才,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提供不同的知识与智力的支持、保障。可这十几年来,教育的路子却是越走越到了不平衡的极致,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高考机器",让许多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过多的无谓的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精力与还很不富裕的财力,造成唯文凭而成才,教育背上了越来越重、越来越大的压力,广被人们诟病。特别是科学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教育和医改、房改正在让许多人无所适从,又带有自己已经形成的某种惯性驶向一条"死胡同"。

对此,当务之急,不是紧急刹车。国家教育的责任在于,要从宏观上调整方向或路径,明确在几年内逐步改变现行的机制体制,让人们有所准备的适应,才是对大家的负责。在自己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改才好的情况下,在大家还无法把握自己未来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更好成才为国家效力的前提下,对关键、敏感的事情名曰征求听取大家的意见,透露出一个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号,恐怕只能是好心办坏事,会造成社会更大的被动和无所适从。

大张

《联合早报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