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

是真的么???????急!!!!!!!!!!!!

《史记·三皇本记》中记: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伏羲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造笙簧,故易不载,不轮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己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

按司马迁《史记》的构架,中国远古代社会分为“三皇、五帝”时代。黄帝代神农炎帝而为“五帝”之首。女娲为神农氏之母,因功高而列入“三皇”。女娲补天的故事哙炎人口,女娲用黄泥创造人类的传说流传至今。女娲造人是我们先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读,是有别于西方文明根本之处。“女祸补天”也是反映了我们祖先应对某种自然现象的一种解读,并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勇气及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本源,也是女娲文化的本质。女娲氏乃炎帝之母,黄帝与炎帝同族。因之,三皇之一的女娲是中华圣祖。

“女娲补天”的故事,首先见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一书之中。唐代司马贞作《三皇本纪》中又作了描述。后将《三皇本纪》补入《史记》之后,“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被列入正史而传世。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记:“(女娲)当其末年,诸候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木乘水,乃与祝融氏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断蹩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淮南子·天文训》记:“昔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

以上为史学家对“女娲补天”的记述。而地处湘中之地的楚南名山,浮丘山南侧天穿坳,用“女娲补天”来解读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也许是“女娲补天”神话的本源。

在海拔300余米的天穿坳上,到处散落着直径3-5米见方的巨大花岗岩卵石群落,北面直垒向海拔752米高的浮丘主峰。对于这一自然景观,我们的先人用了离此不远的罗溪瀑布的现象来解读。

“罗溪瀑布”在天子山谷之中。站在谷底,仰望瀑布源头。只见洞天一片,瀑布如帛,悬在空中。似苍天裂缝,银河似泻,将坚如磐石的谷底山岩,冲击成直径数丈的水潭,潭深不可测。苍天裂,银河泻,是天穿坳那些卵石形成的原由。银河泻,八百里洞庭成泽国,绝顶山峰也成为一片汪洋之中的浮动山丘。女娲来此炼石补天。在峰顶炼出了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放在此处,并将其压塌了,形成了山坳。补天之后,一些五色石散落在穿天坳处,遗留至今。山顶仍有炼石用的火云洞、风洞、堆石坪。并且还有女娲炼石补天时,用牙齿啃过的齿石。女娲然后用神鞭划出山川河流,疏导洪水;去瑶池盗花草,装饰秀美山川,最后自己化作为湘山羞女峰。五百年后,她的子孙炎帝、赤帝、黄帝在湘山共结盟好,缔结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华基业。

共工与祝融战,这是有文字以来,记述的人类史上发生的一次大战。在战争期间,突发的大水,淹没了共工的军队,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田园被淹,生灵涂炭,也引发了“女娲补天” 的故事。这种基于自然,源于现实,忠于历史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构筑了女娲文化的真实内涵。

在女娲补天故事发生了3000年之后,刘宋年间,浮丘山顶峰来了一位道长,在堆石坪上结草为庐,辟谷炼丹.设祖师殿,供奉"无量天尊"以弘扬女娲的无量功德,不久将祖师殿扩建为"浮丘观".唐初浮丘观改为浮丘寺,无量天尊就成为天量寿佛.女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师,也是道教的天尊仙圣,还是佛教的佛陀,也就是汉传佛教的佛祖.浮丘寺是儒 佛 道共尊的圣地.

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天穿坳尚存“炼补亭”。亭柱上的对联为:炼石功深,补天术幻。后人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打造了“浮丘胜地”。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北省涉县,是“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这里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坐落在中皇山上的娲皇宫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早的奉祀女娲的古建筑群。因其被数根铁链巧妙地悬挂在峭壁悬崖上,俗称“吊庙”。

据介绍,涉县将联络国内各女娲遗迹地和专家学者,成立“中国女娲文化联谊会”,加强沟通交流,举办学术研讨活动,深入发掘和研究女娲文化,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涉县娲皇宫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涉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女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娲文化神秘深邃,内涵丰富,它根本体现和集中张扬了“创造、民本、和谐、奉献”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

具体真假,我想,对于现在的你我来讲,恐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应该充分享受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具体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的考证,究竟是湖北竹山、陕南、骊山、泰山还是河北涉县,对于你我普通百姓来说,都无关紧要,除非你是历史工作者,你说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2
【女娲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9793.html?wtp=tt

第2个回答  2009-01-15
当然不是
只是中国古代一个神话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1-15
仅仅是神话故事,不过我相信有神~
第4个回答  2020-10-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