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二年九月,公元421年,南朝宋零陵王去世。这位零陵王不是别人,正是东晋的末代皇帝司马德文。有关他的死,历朝史书观点都出奇一致——他是被刘裕派人暗杀的。
这就非常让人费解了——刘裕此前已经号称效法曹丕和司马炎,允许他在自己的封国继续维持晋朝正朔;然而他却不能像曹丕对刘协、司马炎对曹奂那样善始善终,在称帝后一年多就派人杀掉了司马德文。早知如此,你又何苦来哉的呢?
更不用说,刘裕犯了一个大忌讳——杀掉“禅让”的前朝皇帝。须知无论是曹丕还是司马炎,都是没杀末代皇帝的。刘裕这样一来,就把之前的所谓“禅让”的最后一层温情的面纱给撕掉,露出了权力更迭的血腥屠刀。
从此以后,每一次“禅位”,都必定带来一场前朝皇室的灾难。无论是宋齐梁三朝,还是北朝的东西魏、北周、隋唐都是如此。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善待柴宗训,才将这延续了五百年的残酷逻辑终结。
那么问题来了,刘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很多人都指责刘裕残忍,还从他是寒族出身着眼,认为这是这个寒门将领不懂权力的规则,因此大开杀戒。个别不厚道的,还说日后刘宋的各种乱象,乃至被萧道成篡位灭门,也是他的报应。
这种说法,基本看看也就行了。作为一个常年军政两手抓的政治家、军事家,控制东晋朝局十几年的老手,刘裕不至于这个规矩都不懂。他要杀司马德文,也绝不可能是“出身寒族”这么简单。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刘裕在称帝后的一系列动作分析。
刘裕上台后,一方面大力推行“土断”政策,也就是户口编订,旨在为国家增进税赋;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改良兵制,在长江沿线到处厉兵秣马,旨在为几年前长安的惨败算一次总账。
然而时间不等人。到永初三年三月的时候,刘裕已经卧床不起了。两个月后,这位心心念念要进行第三次北伐的皇帝终于撒手人寰。
把这两条材料综合在一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你没想明白的话,我再补充第三条材料——司马德文被害的时候,年仅36岁;而当时的刘裕,已经58岁了;刘裕的太子刘义符,15岁。
刘裕大司马德文22岁,司马德文大刘义符21岁。按古代的生育年龄来算,这就是三代人的关系。当然,我绝没有说司马德文是刘义符爹的意思,而是要证明一个问题——当刘义符还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司马德文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青年了。
永初二年的刘裕,身体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而无论他身体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可以做出类似的假设:
如果此时刘裕身体还不错,那么正在准备北伐的他就必须把自己的后院打扫干净。他一离开建康,监国的必然是太子。那么,让15岁的刘义符面对36岁的司马德文,而且朝中说不定还有一批心念东晋的老臣,你觉得刘裕能放心吗?
如果刘裕此时已经预感到时日无多,那他就更不会放心了。自己一死,年幼的儿子能不能坐稳帝位都是未知数,就更不用说还有一个比他大二十岁的前朝皇帝在他身边(司马德文被软禁在离京城不远的秣陵)。自己一死,儿子就要面临复辟的政潮,刘裕他能走的安稳吗?
而这个问题,在曹丕和司马炎身上都不会出现。曹丕篡位的时候,时年32岁;司马炎代魏的时候,也就29岁。他们有着充足的时间经营自己的王朝来收复人心。而刘裕从称帝到去世,连两年都没有!相比曹丕的七年、司马炎的二十五年,留给刘裕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很多问题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正是因为自己的幼小的儿子,刘裕才不能放心司马德文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司马德文有没有复辟的心思,只要他还在,刘裕就不可能放心。因为即使你司马德文不想再做皇帝,也未必没人想帮你复辟。一千多年后的张勋复辟,就是明证。
说到底,刘裕不过是败给了时间,输给了爱子情深。如果他能干到七十岁,那么也许他就能北伐成功,至少也能把江山收拾的干干净净再交给二十多岁的刘义符;而也正是因为对自己年幼的儿子的不放心,担心这个未成年就没了爹的孩子控制不住朝局,他才必须干掉司马德文。这也许就是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所必须展现出来的残忍吧。
只可惜,刘裕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即使干掉了他视作最大劲敌的司马德文,自以为为儿子扫清了所有障碍,还给他留了四个倚为股肱的顾命大臣,却还是没能阻拦住他身后不到三年的巨大政潮。那么,这场变局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