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避世退隐思想的看法

如题所述

古人难看退隐有很多种情况。

一、庄子、屈原。

主张举世皆浊我独举,不愿和光同尘,不愿被世俗的事烦扰了自身,所以归隐山林。

二、伯夷、叔齐。

本身并不想归隐,但因为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不愿意事从新朝,一步步退隐山林,最后无处可退,自杀而亡。

三、陶渊明。

在官场混迹过,后因厌倦官场风云的人,退隐山林。

四、唐代卢藏。

借归隐骗取功名的人。后来有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类人,“终南捷径”。

因为有很多类归隐的人,所以分析起来就要看其归隐的出发点和目的来判断。

前三类都无可厚非。他们都是主动选择的,里面蕴含了他们对世事的看法,或主动放弃,或无可奈何。而第四种则干脆以此为名,寻求完全不同的目标。从道德和人品来看,是不太看好的。

扩展资料:

关于隐退的诗句: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唐代:李白《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译文: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唐代:杜牧《送隐者一绝》

译文: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唐代:孟浩然《秋登万山》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唐代: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译文: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宋代: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译文: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的消失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王维《竹里馆》

译文: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1
古人难看退隐有很多种情况。
一、庄子、屈原。
主张举世皆浊我独举,不愿和光同尘,不愿被世俗的事烦扰了自身,所以归隐山林;
二、伯夷、叔齐。
本身并不想归隐,但因为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不愿意事从新朝,一步步退隐山林,最后无处可退,自杀而亡;
三、陶渊明。
在官场混迹过,后因厌倦官场风云的人,退隐山林。
四、……很多。
历代想当官而不得的读书人;
五、唐代卢藏。
借归隐骗取功名的人。后来有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类人,“终南捷径”。

因为有很多类归隐的人,所以分析起来就要看其归隐的出发点和目的来判断。我认为前三类都无可厚非。他们都是主动选择的,里面蕴含了他们对世事的看法,或主动放弃,或无可奈何。但第四种则有些“酸葡萄心理”,因为得不到好的结果,只好退而求其次;而第五种则干脆以此为名,寻求完全不同的目标。是我觉得从道德和人品来看,不太看好的两种。
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人家,一来识时务,二来积极争取。
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明白自己的心,从“心”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09
所谓怀才不遇,而读书人又自视清高。当现实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只能消极避世,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祸端。毕竟宦海沉浮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运气好可以官运亨通,弄不好会人头落地,牵连九族。
第3个回答  2009-03-08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一般的隐士是对现状不满,等待时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