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黄鳝泥鳅?

如题所述

1、习性区别

黄鳝: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泥鳅: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2、形态区别

黄鳝:黄鳝体长约20.70公分,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

泥鳅:泥鳅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

3、分布区别

黄鳝:黄鳝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池沼、沟渠等水体中。

泥鳅:泥鳅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

扩展资料:

黄鳝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

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广泛分布於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泥鳅,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

泥鳅

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参考资料:黄鳝——百度百科 泥鳅——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2-18
泥鳅和黄鳝的区别
1、品种不同
泥鳅属于鳅科,全年都可采收,可鲜用或烘干用,也可食用、入药,被称为“水中之参”;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营养价值甚高。

2、体型不同
泥鳅有鳞,体为长圆柱形,口下位,呈马蹄形,尾部侧扁,上颌3对,较大,口须5对,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为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是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的下半部是白色或浅黄色;鳝鱼无鳞,体细长呈蛇形,尾尖细,体前圆后部侧扁,唇颇发达,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

3、营养成分不同
每100g泥鳅含热量15.00大卡、脂肪0.20g、纤维素0.50g、碳水化合物2.90g、蛋白质0.80g,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每100g黄鳝含水分80g、脂肪0.9g、蛋白质18.8g、钙38mg、灰分1g、磷150mg、铁1.6mg。

4、分布范围不同
(1)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具体分布在中国(广西、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山西、湖南、山东、福建、浙江、辽宁、香港、广东、吉林、台湾)、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萨哈林州、阿穆尔州)、澳大利亚、柬埔寨、西班牙、越南、意大利、加拿大、德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老挝、缅甸。
(2)黄鳝的原产地是孟加拉国、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日本、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由美国引进,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