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模铸造追溯消失模铸造技术发展的历史

如题所述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回溯至1958年,当时美国的H.F. Shroyer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专利技术,专利号为USP2830343,他采用可发性泡沫塑料作为模样,制造金属铸件。最初,这种模样是用聚苯乙烯(EPS)制作的,配合粘土砂造型,主要用于生产艺术品铸件。创新之处在于,成型后泡沫塑料模样无需取出,金属液直接浇入,高温下聚苯乙烯分解,铸件在金属液中形成,这种方法在1961年由德国Grunzweig和Harrtmann公司引入工业应用。


1964年,德国的H.Nellen和美国的T.R.Smith分别申请了采用无粘结剂干砂生产的铸件专利技术,但过程中常遇到坍塌问题。1967年,德国A.Wittemoser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磁化的铁丸作为造型材料,利用磁力作为"粘结剂",开创了"磁型铸造"。1971年,日本的Nagano进一步创新,发明了V法(真空铸造法),这一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如今的消失模铸造中,真空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固定型砂。


在1980年前,使用无粘结剂干砂工艺需要获得美国"实型铸造工艺公司"的许可。然而,这一专利在那之后失效,推动了消失模铸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这一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扩展资料

消失模铸造(又称实型铸造)是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石蜡或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动造型,在负压下浇注,使模型气化,液体金属占据模型位置,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的新型铸造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