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看古建筑的行家,需要学会什么知识?

如题所述

1、两滴水

两滴水是中国古建筑屋檐层数俗称,也就是两重檐。因为下雨天,雨水会经由两层屋檐滴落,形成两串雨滴而得名,可以说是非常写意的称呼了!


两滴水

而中高层结构的古建筑,还会有三层出檐的三层滴水瓦。“三滴水”是中国古建筑中重檐构成艺术的典型代表,现在我们常见的钟鼓楼、城楼等,都运用了这个技法。以此类推,还有“四滴水”、“五滴水”。


三滴水

猜猜我是几滴水??? ↓↓↓


2、冲三翘四

冲三翘四,是古建筑翼角部分大木作施工做法。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十分常见,翼角部分的角梁,需要按照制作要求,形成“冲出”与“起翘”的造型。



“冲”和“翘”是对仔角梁而言的两个过程,水平的距离为“冲”,垂直的距离为“翘”。清代园林里建造的亭子,大都起翘非常高。


冲三翘四

3、五举拿头

清朝时期的建筑大木作举架俗称,也就是五举,举就是“头”,也叫檐头。在北京这样的建筑特别多见,是因为受到政治中心的影响,且皇城脚下,技艺高超的工匠也特别多,大家都默认使用了统一的形制。


五举

因此,举架的做法都趋于程序化和规律性,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都十分常见。五举是清代建筑的檐步或廊步最普遍的举架,所以在广泛的使用中,形成了“五举拿头”的俗称。



4、发戗

“发戗”是典型的南方建筑中运用到的技法。江南建筑翼角做法称谓,其翘起普遍高于北方建筑,艺术化也比较明显。造成“发戗”的构造技法,主要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施工工艺。



5、抱 肩 · 回肩

抱肩,是古建筑大木作榫卯做法,起到柱子与额枋之间的连接作用。肩,就是榫头两侧。当榫头做好之后,在两肩部按照柱子的圆面,向内刻出弧线,以增加额枋与柱子接触面,尖锐部分抹角倒圆,称“抱肩”。



回肩的作用、技法和抱肩差不多。但是区别在于,额枋榫头做好后,两肩部向反方向按抹角倒圆,“回肩”的肩膀不与柱面接触。


6、叉手

“叉手”的下端分别交于平梁的两头,上端交于脊檩,为斜向承重构件,所以又称之为“斜柱”。





7、盘 头

盘头是古建筑墙体墀头组成部分,也称“稍子”,墀头上身至连檐部分叫做“盘头”。传统建筑中的“盘头”有5层也有6层,包括: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和戗檐。





8、仙人 · 走兽

仙人,是古建筑瓦作屋脊艺术构件,因仙人骑有一只鸡,有“骑鸡仙人”的说法。仙人是清朝官式建筑屋顶檐角最前端的装饰物,但它也被赋予了重要的工作——“畜牧”。



走兽,古建筑瓦作屋脊艺术构件,《清式营造则例》曰:“走兽”是垂脊下端之雕饰”又称“蹲脊兽”,俗称“小跑”、“小兽”。“走兽”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的《营造法式》中。到了清朝时期仍在使用,“走兽”就是位于仙人身后的一排集脊兽,依次排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6
要从朝代发展特点和思想文化入手进行理解,才能在结构中贯穿政治文化和等级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