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首先运用数字说明法总述颐和园是什么 什么的什么园林

如题所述

1、回答:
《颐和园》这篇课文首先运用数字说明法总述颐和园是一个又大又美的园林,“七百多米长”和“273间”分别说明了长廊“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2、迁移:
文章中使用数据说明法的还有第5段,“十七个桥洞”说明桥洞多,“上百根石柱”说明石柱多,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扬和热爱之情。
3、分析:
列数据说明法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征,平时写作也可以试着用上这个方法,但要注意,所使用的数据必须准确无误。
4、扩展:
下面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脉络,前面第一段总述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间部分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分别写长而美丽的长廊、高大壮美的万寿山、建筑奇妙的昆明湖,最后总述颐和园的美景说不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5
《颐和园》这篇课文首先运用数字说明法总述颐和园是个又大又美丽的大公园。
接着写“七百多米长”和“273间”分别说明了长廊“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附原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