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文言文一词多义

如题所述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矢。矢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可以传递到很远 。”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本义:通过语言所获得的认识)
2. 同本义 [know][1]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彻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马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18.古通“折”。《大戴礼记·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周礼·地官司徒下》:“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孔颖达疏:“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则知逆恶不行也。”俞樾云:“‘逆恶’之事无取乎‘知’之,‘知’当读为‘折’。
名词
1. 知识 [knowledge][3]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bosom friend]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陟离切。[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