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艺术资料

就是关於黄河的一些诗歌等的文字艺术资料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我怎样写《黄河》 (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还有,过门比较轻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最后两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大众,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大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爱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三、《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这个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四、《黄河》本事(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回答者: 蛮尤 - 魔法学徒 一级 3-9 18:05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6 个人评价

37% (6) 不好
62% (10)
相关内容
• 有关黄河颂的资料
• 我要黄河颂的资料
• 哪个有初一下册第6课<<黄河颂>>的资料?帮帮忙了哈.要...
• 黄河颂的资料
• 相关黄河颂的资料撒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黄河颂》 资料
其他回答 共 3 条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caijinlie - 魔法师 五级 3-9 18:05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551065 - 秀才 二级 3-9 18:11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5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我怎样写《黄河》 (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还有,过门比较轻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最后两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大众,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大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爱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三、《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这个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四、《黄河》本事(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回答者: 蛮尤 - 魔法学徒 一级 3-9 18:05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6 个人评价

37% (6) 不好
62% (10)
相关内容
• 有关黄河颂的资料
• 我要黄河颂的资料
• 哪个有初一下册第6课<<黄河颂>>的资料?帮帮忙了哈.要...
• 黄河颂的资料
• 相关黄河颂的资料撒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黄河颂》 资料
其他回答 共 3 条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caijinlie - 魔法师 五级 3-9 18:05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551065 - 秀才 二级 3-9 18:11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龙の刀 - 魔法学徒 一级 3-9 18:15
第2个回答  2009-03-11
黄河颂 __光未然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回答者:完颜康康 - 状元 十五级 2-14 13:38

--------------------------------------------------------------------------------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回答者:蝶翩蝶舞 - 举人 四级 2-14 13:46

--------------------------------------------------------------------------------

黄河远上百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回答者:panjiasen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4 14:00

--------------------------------------------------------------------------------

4. 祭黄帝陵
长江黄河,
奔流着,
中华血脉。
五千年,
涛声依旧,
雄风犹在。
席卷神州血与火,
倾注人间情和爱。
汇集成,
诗词三百首,
尽感慨。

论是非,
言成败。
通古今,
晓中外。
忘却了英雄,
多少无奈?
天生神勇冠三军,
宇宙大气横九派。
居东方,
引领全世界,
划时代。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资料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第3个回答  2009-03-11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第4个回答  2009-03-07
第一个资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图文黄河资料)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word=%BB%C6%BA%D3%B5%C4%D7%CA%C1%CF&ct=17&pn=0&tn=ikaslist&rn=10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