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主要进展

如题所述

当代中国陆相油气地质学理论的进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陆相有机质生烃理论,成为世界烃类生成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

这一理论对陆相有机质堆积、保存、生烃机理、排烃机制、油气运聚与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生烃效率与油气资源预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可与世界海相生烃理论并驾齐驱的烃类生成理论分支,并且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

2.未成熟-低成熟石油形成的理论,突破了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学说的局限性

未成熟石油是指沉积岩中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达到成烃门限之前所形成的石油。其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 R0 主要在 0.3%~0.5%,少量可达 0.7%,一般也称未成熟-低成熟石油。未成熟-低成熟油是由沉积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形成的(黄第藩,1995)。

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在许多第三纪和白垩纪沉积盆地中成功地检测出未成熟-低成熟原油,并对未成熟-低成熟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未成熟-低成熟油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实践表明,未成熟-低成熟油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工业性聚集,从目前预测的资源量看,有着广泛的勘探前景。未成熟-低成熟石油的发现和研究突破了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的局限性,证明干酪根热降解前期可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既补充了传统理论之不足,又扩大了找油领域。

3.煤系生油理论的提出是对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煤成天然气在中国早已为实践所证明,煤系生油则是在近10年来才开展的研究课题。从吐哈盆地侏罗系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开始,对煤系生油显微组分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煤系生油的多阶段性与早生早排性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和分析,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煤系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也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现在看来,煤系尽管生成于相对开放的沉积环境,氧化条件大大强于还原环境下的湖泊和海洋,但是沼泽环境所堆积的有机物有其特殊性,抗氧化能力会优于湖泊中的浮游生物死亡的残体。植被中易生油有机质多是植物结出的硬壳类果实、草籽、果仁、叶片等及其体内渗出物。它们落地后要么发芽再生,要么被埋藏,成为生油母质。沼泽环境是距湖盆最近的低洼环境,除接受自身环境中败落的富生油有机质外,还通过河流的输送或洪水的冲泻,接受外来的有机物。同时,随着湖盆的外扩,湖水可以多期地覆盖原先的沼泽区,堆积富有机质泥岩。因此,煤系生油实际上包括了煤岩本身与所夹湖相泥岩的生油。这一认识上的发展,不仅使陆相生油理论获得重大进展,也使勘探领域获得拓展。

4.系统地提出了陆相沉积与储集岩形成、演化与分布的理论

针对陆相沉积的多物源、窄相带、岩性岩相变化快和时空上多迁移变化的特点,系统地总结了陆相沉积体系相模式、相组合序列、生储盖组合、储层组构特征、成岩演化序列与相应物性演变的量化趋势,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验研究方法及评价标准。突出了次生孔隙带发育规律的研究,指出古地温场、物源区母岩成分与构造应力是影响成岩演化速率与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的重要因素。这就丰富和发展了沉积岩石学与储层地质学的理论,并比较符合实际地提出了中国陆相油气储层特征,以及相应的勘探、开发增产措施和工艺技术。

5.建立了以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为核心的中国石油地质理论

这一理论以中国多旋回构造和陆相生烃为基础,从区域地质综合分析入手,突出论证圈闭与油气运移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组合关系。确定了中国沉积盆地油气藏形成的阶段性、多期性、成带性、不均一性以及在平面、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生油中心控制油气藏的分布与各个生油凹陷自成独立含油气系统,以及富油气凹陷控制盆地主要的油气资源等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这些理论和认识大大提高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成效。

6.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效益

这套技术是针对中国复杂小断块油气田的地质特点提出来的。它是以滚动勘探开发为中心,通过综合运用三维地震、人机交互解释、油藏描述、探井、评价井乃至开发井的优选和确定等技术环节,大大提高了探井成功率与发现和探明小断块油田的速度。

在勘探实践中,随着高分辨率地震技术、高精度测井与井筒技术、多目标水平井与定向井技术的系统配置发展、构造的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和预测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将会对中国式油气藏的勘探更加显示出它的成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