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继续治疗,患癌老人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

如题所述

无法继续治疗,患癌老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

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最后几个月,陈默说,他过得还是很开心的。

2016年初,陈默父亲确诊为肠癌,医生说癌细胞已经扩散,无可挽回。她为父亲找了最好的医院,连续四次化疗,中间一度有过好转的迹象。

但在这一年的五月,她被告知父亲愈后情况糟糕,不再适合化疗。忙碌但充满希望的治疗过程中止了。

陈默希望父亲走得不那么痛苦。经过四处打听,她找到了上海浦东潍坊社区服务中心,让父亲入住“舒缓病房区”恰好空出的一个床位。她的父亲入住了一间六人病房,有两个护工照料,也有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对癌症晚期患者而言,这种名为“舒缓治疗”的模式,被认为维护了生命最后的尊严。

入住舒缓病房

“有医院愿意接纳我的父亲。”陈默说,“我还是幸运的一个。”

和很多人一样,之前陈默也不知道“临终关怀”是什么。她只是想找一家合适的医院能接收父亲这样的情况,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很多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因为在医院急救室接受“过度治疗”,最终抢救无效全身插满管子去世;另一种情况便是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医院,在家中受尽疾病折磨,痛苦离世。

“就像一座山一样,刚开始只是挖些土块,但大多数东西被挖掉的时候,他是轰然倒下的。”陈默说,在最后的时光,父亲的身体状况衰落得很快,难以想象继续待在家里会怎样。

她回忆说,刚开始住进舒缓病房,父亲还能够进食、上厕所,慢慢地,需要吊一些营养液,不能自己排尿后又插上了导尿管。后来又出现胃胀,插上胃管帮助排气,舒缓不适感。

尽管离家住到了病房,陈默父亲在“舒缓病房”的最后一个多月,是在家人陪伴下走完的。陈默每天上午做完手上的活,就请假去医院陪父亲,母亲和父亲的兄弟姐妹们早早就会过去,陈默的丈夫则会在下班后赶过来。

亲戚们排好了班,白天父亲身边始终有人陪伴。每周日下午有志愿者过来,一对一聊天,作心理疏导。每个周末,陈默还会带上几个月大的宝宝,去见外公。

她尽量满足父亲的一切。夏天到了,她给父亲买冰棍、西瓜汁吃,缓解胃的灼热感。在病房,父亲想聊天了,陈默和家人就在旁边,和他聊小时候的经历,聊他引以为傲的工作,聊他想聊的一切。

“之前觉得时间都是大把的。”陈默说,她从没这么详细地了解父亲的一生。

体体面面地走

走到生命的终点,所有人都会不舍人世。陈默说,其他病房有失控的,发脾气的,扔杯子的,但一直很硬气的父亲,嘴上不讲这些,不想拖累家人,甚至不允许他们留下来陪夜。

在生命的最后,陈默父亲冷静地一一安排后事。他卖掉老房子,让妻子搬到陈默家附近,方便陈默照顾。作为工程师,他一直为自己的工作经历感到骄傲。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上给外孙的寄语,签上自己的名字。

陈默参与了父亲整个治疗过程的决策,包括最早决定化疗,再到后来父亲身体变差,可能会“催使肺部的毛病出来,因为并发症而过世”,中止了化疗。

她觉得,这一系列的安排是妥善的。尽管理智一开始就告诉她,父亲的病不可能有逆转的希望。“但没人会在第一时间就选择放弃。”她说,“我也希望能拉长他接受治疗的这段时光。病情一度是得到控制的。”


陈默说,在接受治疗时,神智始终清醒的父亲也交代她,如果发生任何急救的情况,不做任何切开,而是体体面面地走。在5月,最终确认无可挽回,而继续化疗可能会更快威胁生命时,她找到舒缓病房,同样征得了父亲的同意。

在舒缓病房住了一个多月后,2016年7月11日,陈默父亲因为大出血过世,享年70岁。

大出血来得很突然,发生在半夜,医生为他注射肾上腺素,延长他弥留的时间,等待家人的赶来。家人都到齐了,他们没让医生继续注射激素,而是慢慢地,慢慢地等候他的过世。

前一天正好是星期天,陈默回忆,她和家人带了宝宝来看父亲,恰巧志愿者也在,给他们拍了合影。这是一家人最后的合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