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制作组和公司的转变历史

从十四年前的仙一一路到现在的仙四,每一版本都带来情感上的激荡,虽然年龄不小了,但这是一个美好的感觉.算是对青春年少的美好回忆.
我想知道的是,虽然仙剑的主题没有改变,但从最初的台弯大宇是怎么到现在的上海软星,还有制作组,变化很大.我想知道详细的历史.

仙剑一是台湾大于公司的狂徒制作群做的 新仙剑一样
仙剑二也是狂徒做的 但做到一半因为历史原因散伙了 就交给doom小组做完(做轩辕剑的)
仙剑三开始由大宇的子公司上海软星制作。
而大宇为了发行游戏,与其他大陆公司合资成立了寰宇之星公司,大宇相对控股。

关于仙剑制作的历史您可以看http://hi.baidu.com/palfan/blog/item/cc53918f83efd3fa513d9230.html
以及其他我空间里的文章。

《仙剑四》,上海软星最终之作
随着上海软星的解散,因制作了《仙剑奇侠传》而被誉为“仙剑之父”的姚壮宪引领的北京软星自然成了仙剑系列未来的希望。不过直到目前为止北京软星并没有正式发表声明将推出《仙剑奇侠传》续作,此次业内人士爆料证明大宇资讯并没有放弃《仙剑奇侠传》单机系列,北京软星将担当起《仙剑奇侠传五》的开发重任。

仙五的制作已开始《大众软件》—(消息来自冰蝴蝶)
首先十分感谢“冰蝴蝶”提供杂志的照片信息,但因为图片看起来不大方便,本人将其中有关仙五的消息提取出来给大家看。
《仙五进行时》
(记者)和姚仕宪一起交流,我们的话题就无法离开“仙剑”。在“仙剑四”广受好评的同时(上
软)瞬间解散。上海软星的命运也让“仙剑”的后续作品变得前途莫测。随后北京软星宣布接手
(仙剑系列)开发工作,目前已经开始了“仙剑五”项目的前期规划——在《仙剑奇侠传》发售13年之后,“仙剑”的制作又重新回到姚仕宪手中。
采访中姚仕宪透露,当时“仙剑四”完成后,上海软星并没有规划资料片及后续产品,而是计划制
作《仙剑奇侠传》一代的3D复刻版。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变故,这一项目也告停滞。北京软星从“仙剑五”开始,将回归较为传统的风格。在内部调研中,制作人员一致认为3D是大势所趋,不会再回归2D画面。“仙剑五”采用的RenderWare引擎,将会使游戏(仙五)在“仙剑四”的画面基础上有所提升。
至于玩家关心的剧情,“姚仙”表示可能会从自己早年规划的两个剧本中选取一个作为其背景。但目前游戏还仅仅处于统筹阶段,这一点从“姚仙”桌子上那厚厚一摞应聘游戏策划的简历中便可以看出端倪。据悉,“仙剑五”的策划全部由姚仕宪本人亲自面试。
在谈及“仙剑”的话题时,姚仕宪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希望‘仙五’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剧情结局?”记者的回答是:“在最近的几代游戏中,玩家比较喜欢清晰的感情路线,不喜欢套用原有的感情套路。在经历了几次大团圆的结局后,我更希望‘仙剑五’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姚仙”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但他也承认,玩家不会喜欢每一代都走固定的路线。
《仙剑奇侠传五》究竟会是怎样的结局?它还在姚仕宪的脑海中,让我们耐心地等待吧!

“仙五”的画面比“仙四”还有提升,天啊,“仙五”的画面那该有多美啊!!
无限期待ing---
"北京软星从'仙剑五'开始,将回归较为传统的风格."这句话是不是说,“仙剑”将由北软一直传承下去,无限感动ing---
参考资料:http://www.palunion.net/bbs/viewthread.php?tid=136293&extra=&page=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4
上海软星仙剑开发组解散真正内幕
在看之前,我希望大家能把它看完,篇幅有点长,要个二三十分钟,可我相信大家看完后一定不会后悔白看!

上软解散了,心情真的好复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在看到仙5的风采,可能到那时候,“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在此,向上海软星所有的工作人员致敬,感激他们给我们所赠送,带来的一切。也希望大家能回复一下,为那些曾为仙剑所做出努力的人员送去无形的祝福!(为仙剑默哀)

1.引言

这一切还得从仙四说起。

2007年8月,仙四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制作人张毅君(工长君)、张孝全(笑犬)等人到场签售,现场出现了由玩家排起的长长的购买游戏的队伍。这种情形一般只有在日本每逢最终幻想(新闻、俱乐部、论坛、题库)、勇者斗恶龙(图库)这种大作发布时才会看到。

现场有几幕颇令人感动。其中有一位玩家表示愿意出钱捐助上海软星,支持仙剑的研发,被挽拒后,他购买了好几套游戏才肯离开。还有一位从广西特地乘飞机赶来的15岁女玩家,在得到张毅君的祝福后,她激动的哭了。在上海仙四豪华版首发现场,有一位玩家在上海大剧院门口等待了13小时,只为购得一套限量梦璃版。

仙四一周内销量达到20万套。这在如今日渐萎缩的单机游戏市场已经算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然而,就在此后不久,网上就传出张毅君、张孝全辞职的消息,紧接着,上海软星正式宣布解散,一连串的变故来得都是如此突然,如此错愕。

无数疑问摆在我们面前----仙四卖的好好的,怎么上软就解散了?二张的离职到底又是为何所故?仙剑系列又将何去何从?

让我们接着细细研读 ...
2.事出有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海软星走到今天这步,其实和母公司大宇的经营策略难脱干系。

北京软星是台湾大宇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代表作有大富翁,上海软星是北京软星的分公司,主要负责开发仙剑系列,同时也有阿猫阿狗这样优秀的原创作品,上海软星受母公司大宇的财务管制,又要听从北京软星的指挥,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上软的自主权最小。

当初成立上海软星,是北京软星的总负责人,仙剑之父姚壮宪的主意,他将仙剑系列交给张毅君、王世颖等主力干将,自己则专心开发大富翁。

姚壮宪当初离开台湾到北京,多少带有点赌气的成分。因为他尽管是大宇的王牌制作人,但前后这几年他过的并不开心,这其中有大宇内部的问题,也有他自己的问题。

大宇公司的管理模式和其他游戏公司不一样,比如在开发一款游戏时,员工只要有好创意都可以提出来,而且很容易被采纳,那时单机市场很兴旺,只要做出游戏都有人买,因此掩盖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许多弊端。随着游戏市场越来越成熟,玩家的口味越来越高,钱也就越来越难赚,姚壮宪经历的第一个时代---个人英雄时代结束了。

与此同时,个人电脑也正在从DOS平台转向WINDOWS平台,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小打小闹已不足以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商业游戏,姚壮宪以往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制作风格。面临如今的技术和理念的双重转型,他有着许多的矛盾和困惑。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他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尽管他制作了大富翁和仙剑两个系列游戏,但大宇给他的待遇却只是一个中级别的项目主管。在大宇上市前,曾公开让员工认购原始股,但并没有给他更多的份额,这让他觉得非常的不公平,于是当其他组的主管帮组员提升认购额时,他却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导致他的组员应得的利益受到了很大损失,这引起了很多人对他的不满。

大宇上市后,内部管理模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一批骨干开发人员走上了管理岗位,其中也包括姚壮宪。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小组制作的弊端也在转型后逐步明显,小组间缺乏交流、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姚壮宪的精力更多的放在项目规划和人事安排等方面,同时暴露了他性格的许多缺点。为了避免别人插手大富翁和仙剑的开发,他对小组成员加以过多的限制和保护。当时大宇决定向世嘉的土星移植仙一,并确定由狂徒的林嘉裕负责时,便引起了姚壮宪的不快。此后,当林和他的小组的几位美工走的比较近时,他便警告林“不要打他组员的主意”,并且每次在林索要仙一的DOS版源程序代码时,姚壮宪总是以“硬盘坏了”等理由拒绝提供,林和组员只能从游戏中提取程序,并重新编写,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资源。在完成SS版的移植后,林嘉裕愤而退出狂徒创作群。

而姚壮宪与狂徒另一核心人物—谢崇辉的关系也不甚理想。谢是仙一的主企化,为游戏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他的名气却远不及姚壮宪。在构思仙二时,姚谢两人的制作理念出现了巨大分歧--姚坚持认为仙二应该讲述个全新的故事,而谢则认为应该延续一代的故事,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谢无奈只得转去开发新游戏霹雳奇侠传。而姚壮宪为了让游戏达到FF7、铁拳(新闻、图库、论坛)3的品质,不断修改剧本,推翻策划案,不仅开发人员叫苦不迭,让本就人手不足的开发组进度更是步履唯艰,最后仙二的开发终于搁浅。

2000年8月,大宇在北京注册了软星科技有限公司,姚壮宪觉得这是自己发展的一个机会,可以脱离总部的种种束缚,于是他仅带着张毅君一人来到了北京。经过了初期的艰苦奋斗,北京软星初具规模,不仅招募到很多游戏开发人才,还制作了仙剑客栈这部创意性的小品游戏,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就在客栈发售不久,也就是北软刚成立一年之际,姚壮宪做出了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决定,让张毅君带队,与张孝全、王世颖等主力开发人员赶奔上海,成立了北软的分公司—上海软星。

“其实游戏做好最重要,露不露脸根本不重要。研发人员应该让游戏中的人物变成明星,而不是自己。---- 摘自张毅君BLOG
3.重任在肩

上海软星的情况比较特殊,虽说是分公司,但真正的性质却只是一个子团队。姚壮宪曾要求张毅君只能开发《仙剑奇侠传》系列的游戏,并且一定要做好。这是有原因的,当初姚壮宪提出由上软负责开发《仙剑》续作时,就遭到了大宇总部的否定,总部认为张毅君之前一直没有独立负责过大型项目,他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以胜任仙剑这样重量级的产品,另外对大陆研发人员的技术是否能做出高水准的游戏也表示怀疑。在姚壮宪的极力保证下,总部才勉为其难的放行。而姚壮宪之所以执意要将《仙剑二》拿到上软去做,主要就是避免总部方面的过多干涉,面对这份信任和期待,张毅君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

很快,让姚壮宪和张毅君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谢崇辉的《仙剑二》提案通过了总部的批准,这让姚壮宪愤怒不已,他认为总部的做法是在有些欠妥,他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因此他一面敦促张毅君尽快将《仙剑二》的提案上交 ,一面积极与总部联络,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但最终大宇还是将《仙剑二》的开发权交给了谢崇辉,而上软所提供的《仙剑二》则变成了《仙剑三》。

由于总部对上软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初期启动资金仅给了65万美金(约合540万人民币)。这样的规模做一款三流游戏可能还算够用,但制作像《仙剑三》这样的大作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张毅君一直在开发的RTS游戏《汉朝与罗马》也进入到了吃钱的阶段,更加速了资金的消耗。

就在局势并不十分明朗之时,大宇总部突然传来谢崇辉的开发小组集体离职的消息,留下了烂尾的《仙剑二》。为了不让“仙剑”之名受损,姚壮宪不得不回到台湾,与其他几位制作人一起收拾烂摊子。可此时离制作档期结束只有不到一年,游戏的完成度却并不高,就算姚壮宪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支离破碎的游戏变成经典之作,于是《仙剑二》在未能完善的情况下仓促推出,自然引起了玩家的强烈不满,一时间恶评如潮。

《仙剑二》的失利带给张毅君更多的压力,《仙剑三》有可能会因为玩家产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到销量,一旦《仙剑三》也失败,后果就非常严重,不仅《仙剑》初代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可能会消失殆尽,上软也可能会随之关门大吉,就算运气好没有倒闭,但今后也会和仙剑绝缘。可以说,《仙剑三》还未出世,就注定是一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作品。

2003年7月,仅隔了半年时间的《仙剑三》正式发售,游戏的素质大幅度的超过了预期,征服了包括内地、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玩家。游戏限量版一度被炒到12000元人民币,一扫之前《仙剑二》失败的阴霾,成为玩家心目中真正的仙剑续作,甚至还有很多从来不知“仙剑”为何物的玩家也被《仙三》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与良好的游戏性所吸引,成为该系列的忠实拥护者。

据统计,《仙剑三》共卖出50多万套(盗版约300万套),总销售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的中国游戏市场绝对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盗版更加会是一个奇迹)。《仙剑三》的佳绩不仅让姚壮宪扬眉吐气,同时也让大宇总部打消了所有疑虑,将《仙剑奇侠传》的独立开发权留在了上软。

“小野人与菱纱、梦璃、紫英、勇气等等人物的互动,有很多其实都是研发人员平日给我的感受。我很庆幸认识这批同事,因为大家都保有一颗爱玩但又执着的心,工作辛苦但还是很快乐” ----摘自张毅君BLOG
4.步履蹒跚

尽管《仙剑三》的成功让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上软带来多少切实的利益。因为上海软星没有独立的财权,大宇规定上软只能拿到内地销售的纯利润,而台湾、港澳的销售利润都归总部所有。这样算下来,能够留在上软的资金只有500万~600万,这点钱填补完公司的缺口以后也就所剩无几了。然而上软要发展,仙剑要开发新作,这都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仙三》开发组拼死拼活干了三年,也需要奖金来慰藉,张毅君权衡了一下,决定还是以公司发展为重,并没有发放太多的项目奖金,这个做法引起了不少员工的不理解,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便提出离职。随后一批骨干开发人员离开上软,张毅君尽管心痛,却也无力挽留。

2003年后,伴随着上海房地产行业的爆发,人力物力的成本也开始飞升。三年后的500多万,实际作用可能连三年前的一半都不到,而上软员工的薪资待遇也和2001年没什么区别。《仙剑三》的成功只是让上软声名远播,研发资金的规模却反而不如三年前了,这是让张毅君和上软人感到的最不公平之处。他们在无奈之下,只能靠一些低成本项目如仙三“问情篇”来创盈收,为《仙剑四》的开发积累资金。

实际上,台湾大宇公司的待遇之差是业界一直所公认。通常是靠着知名系列和制作人招进员工,但开发完一个项目后,这些人就会觉得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而选择离开,所以也有人讽刺大宇是“培训基地”。从大宇出去的研发人员水平都不错,普遍要求却都不高,因为他们在大宇享受的是业界最低等级的待遇。

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北软和上软,相对来说北软要好一些,而上软则有点像“后妈的孩子”,就算做出再大的成绩,总部也不会因此而放宽政策,始终是冷冰冰的态度,未免让人感觉有点心寒。张毅君只能动用有限的资金,在不影响《仙剑》续作开发的前提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其中《阿猫阿狗2》就是一部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但因为单机市场环境恶化的影响,最后也只能叫好而不叫座。随着《仙剑三外传:问情篇》的完成,又有一批老员工难以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和低廉的薪资待遇而离开上软,其中甚至包括《仙剑三》主力策划王世颖。这次离职后,上软的元老所剩无几。看着昔日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张毅君也想到过一走了之,但对《仙剑》的感情让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就这样一直挨到了《仙剑四》的项目的开始,他决心再奋力拼搏一次。

那么,大宇总部为何始终对上软的管理策略如此冷漠呢?这主要是2003年后,单机游戏市场的日益衰落,开发公司纷纷解散或倒闭。随着盛大公司掘到第一桶金的诱惑,更多的单机开发商转向网络游戏(新闻、图库、论坛)开发,大宇也是其中之一。但初次的几次试水均告失败,产生了巨额的亏损,加之单机市场的萎缩,对大宇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连续几年亏损对上市公司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对于现在的大宇来说,迫切需要利润来填补亏空,而《仙剑三》创造的利润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尽管在网络游戏市场屡次失利,但大宇并没有动摇转型的决心,并不断加大投入。对单机游戏研发的预算则不断削减,从《轩辕剑(回顾、新闻、小游戏)五》的素质中即可看出端倪。姚壮宪的想法也比较类似,他在不断扩展新的产品思路,积极着手研发网络游戏。于是,上软的《仙剑四》就是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发工作 。

“大宇工作八年,看过太多沧桑,又小又穷的上软照顾仙剑六年,虽然辛苦,虽然不能做到更好,但是无惧无悔” --摘自张毅君BLOG

5.壮士断腕

拿着极其有限的资金,却承载着无数玩家的期望,不允许有半点敷衍和粗心;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劳动,却拿着低于行业标准的薪水;用心制作的游戏,却换来那些使用盗版的玩家无端的指责和唾骂,这就是上软员工一直以来都在承受的压力。

在《仙剑四》的很多人物对话,都强烈地透露着一种沧桑和辛酸,这难保不是制作人员的心声。在游戏一处隐藏地点里,仙四开发人员化身为一个个小妖怪,向玩家诉说心中的理想和委屈,看了这些,让人心中觉得不是滋味, 仿佛这些结局早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难怪有不少玩家在玩后感慨的说,仙四的故事其实就是上软自己的故事。

在仙四的正版说明书中,张毅君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前言。其中道出了上软这七年来的辛酸历程,以及不足为外人道的烦心事。“或许离开的大家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最为可惜的便是某些受不了玩家辱骂而心灰离开的战友。他们超量工作仍能怡然自得!看着销售量好象很高但利润很低的成绩还能继续奋斗!一边玩着欧美大作一边看着资金限制下自己的作品还能保持希望!但是每当面对恶意的批评,却往往不支倒地。”

看到这里,不知那些等游戏出了,就在网上四处打听“有下载吗”,然后只玩了个开头就就跑到论坛上大骂“垃圾”、“和FF、DQ完全没有可比性”的所谓“玩家”,现在又作何感想?

张毅君在前言中还写到,“百年之后,仙剑本身并不重要,赚的多少也不重要,付出多寡也不重要,因为一切终将归于尘土……重要的是游戏乃人性所驱,不懂得经营、把握、和坚持,便是等着他国文化洗脑,年轻一代将不负记取何为传统文化,岂不为国人悲哀?”

可见,张君并不仅仅是把“仙剑”当作一款游戏在做,他希望“仙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将浩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渗入到每一位玩家的心中。尽管仙四各方面都不如那些国外的大作,但这种文化底蕴却是他们所不具备的,因为仙剑是我们中国人开发的游戏,如果有朝一日仙剑、轩辕剑(回顾、新闻、小游戏)都不复存在,或名存实亡,那么对于中国玩家来说绝对是一件悲哀至极的事。

但是,盗版和玩家的恶意中伤还打不倒坚强的张毅君,让他下定决心离开的是对总部的积怨。仙四在内地的利润约有1000万人民币,这部分本应该为发展上软、开发仙剑五而准备的资金,却大部分都要挪用到其他项目上,留给张毅君的只有600万,这和七年前开发仙三、三年前开发仙四的资金规模相同,但不同的是,如今的人力物力的成本是多少?如今游戏的开发规模又是多少?很多人和喜欢拿仙四和最终幻想(新闻、俱乐部、论坛、题库)做对比——好,最终幻想7的纯开发费用是4500万美圆,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为3亿6千万,那些整天批判仙四不如国外大作的人不妨算算,这个数字大约是上软开发资金的多少倍?

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仙四的动画(相关新闻)又少又难看,画面有些过时,人物动作有些呆板了吧?好,如果你明白了,我也不希望你说什么,做什么,明白就好。

仙四的诞生多少带有一些悲剧色彩。本来是好好的游戏,却被star force加密软件弄得频繁卡机;正版验证无可厚非,但偏偏就因为服务器太少造成拥堵而无法认证;台湾出精装版也是好事,但就是因为质量低劣打击了玩家收藏正版的热情。

不明真相的玩家痛骂仙四、痛骂上软,这不就是张毅君在前言中所担心的事情吗?看着这些无理的谩骂,回想大宇这么多年来对上海软星的冷遇,未来又要面对仙五等数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毅君真的觉得有些倦了。

2007年9月,张毅君、张孝全辞职,上海软星官方论坛关闭,上海软星公司宣布解散。上海软星的剩余工作,包括研发、运营等将由北京软星全部接手。来自官方的说法是“上软将并入北软”,然而上海软星的员工似乎无一人加入北软。

公司原本放于橱窗内的各种仙剑的周边均已经被各位员工瓜分一空,以作为对其长久工作的纪念,目前橱窗内已经空空如也,正式结束了其使命

6.结束语

得知上软解散的消息后,很多玩家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感伤。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家制作公司,而是一个充满灵性、血性、个性的团队,一个深喑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独立风格的游戏制作人。未来也许会有仙剑,但必定不会是那个工长君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有些沧桑、有些自嘲、但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桀骜不驯、一股中国人的尊严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能让玩家落泪的仙剑了。我始终认为,一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被照搬,但其中的灵魂却是无论如何也拿不走的。
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偏题 不过作为一个真正的仙剑迷 我想 每个喜爱仙剑的人看到这些之后都会感到伤心和难过的
第2个回答  2009-03-14
1988年4月27日大宇咨询成立

1990年姚壮宪加入大宇

1993年,大宇员工姚壮宪提出要做一款RPG(角色扮演)游戏,就是《仙剑奇侠传》。

1995年7月仙剑奇侠传DOS版上市,伴随着成功,也由此组成了以姚壮宪谢崇辉二人为核心的“狂徒创作群”,之后大宇开始策划开发大陆市场,在北京组建公司排上议事日程,姚壮宪因为在大陆极高的人气被指定为负责人。

2000年6月15日,姚壮宪抵达北京,一同前来的还有刚进大宇一年的策划张毅君和负责网络系统的梅期皓,北京软星的组建工作正式开始。

2000年8月14日,北京软星组建,姚壮宪任总经理,负责所有的研发工作。张毅君任策划总监,带领策划团队。陈朝勋为副总,负责所有的后勤工作,从财务、法务到行政。同年王世颖加入北软。在王世颖的记忆中,那时公司的办公环境很差,空调是很旧的壁挂机,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股旧空调特有的怪味。“姚仙”虽然有单独的办公室,但整体环境也和大家差不多。就是在这股怪味中,北京软星的第一部作品——《仙剑客栈》诞生了。

同时期大宇制作模式开始由小组制向策划部、程序部、和美术部“三部分立”制转变,随着姚壮宪远赴大陆,谢崇辉离职,狂徒小组基本瓦解。

2001年大宇上市,在正规化的管理体制下,原先的研发骨干纷纷脱离一线开发,专程管理人员。由于小组核心出身的技术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部门管理,离开研发核心后的一线团队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转型的阵痛在大宇身上表现得尤为剧烈。这也导致之后数年,大宇内部出现不少认识问题。

2002年软星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自主研发的3D引擎“GameBox”的引擎随《大富翁六》的推出而最终完成,它为以后的仙三和仙三外传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8月,《仙剑客栈》发售后不久,软星就来了一次大分家。由策划总监张毅君带队,策划王世颖、于大为、宁少华,美术张薇、张天骥,程序房燕良、李华、杨毅,助理李想、蔡纪江,以及网络系统梅期皓,共12人由北京调往上海,成立软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原DOMO小组骨干成员、在大宇工作了六年的张孝全,以及DOMO小组的资深程序黄志荣,也在此时由台北加入上海软星,分别担任美术总监和程序总监(黄志荣于数月后离开了上软)。

2002年2月,谢崇辉与“狂徒创作群”的其他六人集体离职。台北的“仙剑二”研发陷入僵局,留下的剧情支离破碎,很多工作不得不从头开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大宇紧急抽调DOMO小组的开发人员前去支援,远在大陆的姚壮宪也接下了部分后续工作,2003年春,在“仙剑一”问世整整八年后,“仙剑二“终于正式推出。

上软组建后,以王世颖的剧本为核心开始了仙剑三的研发,2003年7月,上软的“仙剑三”也正式上市。“仙剑”系列自此落户上海.

仙三开发同时,王世颖在策划仙三基础上一个类似《仙剑客栈》的衍生产品,重系统而轻剧情。当时是打算做一个纯粹的迷宫游戏,系统方面有很多创新,会采用3D自动生成迷宫场景的技术,标题就叫《仙剑奇侠传三外传之孤男寡女的迷宫大冒险》,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仙三结束之后,团队走了不少人,尤其是程序方面,人员力量很薄弱了,加上周期和营收的压力,游戏不得不纳入正传系统,基本沿袭仙三游戏系统,回到重剧情,轻系统的老路。最终的仙三外传,继承了地脉迷宫,继承了赠送和援护系统,这也就是2004年11月推出的《仙剑奇侠传三外传·问情篇》

仙三外传发售前夜,王世颖、房燕良、张薇等一大批仙三技术骨干离开上软,是为上软第一次大分裂

经历了坎坷多事的一年后,上海软星把2005年的研发重心放在了《阿猫阿狗2》和《仙剑奇侠传四》上。这一年,策划将原本就定好的“仙四”剧情修改得更为完善,程序也开始学习以往从未接触过的RenderWare引擎。《阿猫阿狗2》完成后,大部分擅长制作RPG的研发人员都被调入“仙四”项目,“仙四”进入快速研发制作期。

2007年8月1日,经过两年的辛苦开发,“仙四”正式发售。

2007年8月6日,上海软星副总经理兼企划总监、“仙四”项目总监张毅君(工长君)突然地在“中国仙剑联盟”论坛上发帖,暗示自己将离开软星。对于昔日战友的离职,姚壮宪并不觉得突然。

8月22日,姚壮宪抵达上海,着手处理此事。他说初步的打算是从上软现有团队中选出新主管,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空降。“实在不行,我自己去带。”他半开玩笑地说。但上海软星从此此解体。员工部分跟从张毅君另外加盟烛龙公司,部分追随姚壮宪回归北京软星。

2008年4月3日晚7点,软星总经理姚状宪出现在北京大学理教211室,他此行的目的是应北大学生组织邀请,出席“仙剑北大行”的访谈活动。会上透露虽然《仙五》的发售时间尚且不能给与明确的日期,但是《仙五》项目组已经在正常地运作中,剧情上《仙五》将更加地贴近一代作品,并且《仙剑奇侠传》系列游戏将延续自己独有的优势一直进行下去。

仙剑自此回归姚壮宪和他的北京软星
第3个回答  2023-05-16
仙剑制作组是由中国电子游戏开发公司软星在2002年创建的,当时,软星公司是中国游戏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仙剑制作组在成立后制作了多部备受欢迎的游戏,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仙剑奇侠传》系列。然而,由于公司经营策略的问题,软星公司在2006年陷入了破产危机。这次危机导致了公司被拿下并被更名为盛大游戏软星。仙剑制作组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转变。最初,该制作组成为盛大游戏旗下公司,继续制作畅销游戏。然而,盛大游戏并未能够继续保持昔日的辉煌。在2008年,该公司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等原因下调了业绩预期。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盛大游戏进行了一系列紧急调整,其中之一就是解散仙剑制作组。由于仙剑制作组在中国游戏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决定激发了极大的争议。有很多粉丝、玩家和媒体对此感到失望和不满。尽管如此,仙剑制作组的核心成员并没有放弃。在离开盛大游戏后,他们组建了一家新公司Tianxia Game,继续制作游戏。这家新公司在其他业内人士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游戏行业的一股新力量,并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成长。总之,仙剑制作组和盛大游戏的故事充满坎坷,但也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拼搏精神。这些故事是中国游戏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第4个回答  2023-05-17
仙剑制作组是一支国内著名的游戏开发团队,成立于2000年。最初,他们是以制作Flash小游戏为主要业务,成员只有几个人。2003年,他们开始开发《仙剑奇侠传三》这款大型RPG游戏,这也是他们首次尝试制作大型游戏。《仙剑奇侠传三》在发售后获得广泛好评,并成为了中国游戏史上的经典之作。之后,仙剑制作组开始逐渐走向了大型游戏的制作,同时也拓展了游戏类型的范围。到了2006年,仙剑制作组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余人,成为了一支拥有实力的游戏开发团队。同年,仙剑制作组成立了上海捷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他们游戏制作的正式公司。之后,他们陆续开发了《仙剑奇侠传四》、《天书奇谭》、《鬼吹灯之龙岭迷窟》等多款备受欢迎的游戏。2017年,仙剑制作组宣布解散,这给广大游戏玩家带来了一定的失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一直延续着,影响了整个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