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和和谐社会的异同

或贞观之治和和谐社会的区别 一定要快

贞观之治与当代和谐社会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本着的区别。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我们的和谐社会,也是全方位的走向了繁荣,国际声望越来越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们应该用历史辩证法来比较说明。
一、相同点:
(一)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关注民生。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今天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关注三农,关注农民工,推广合作医疗,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法制,惩治贪腐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说到底,都体现着“执政为民”这一个根本的问题。特别是不但不收农业费,而且给农民发各种补贴,有灾有难时还大力关怀资助。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古人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也是社会相对和谐时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但社会相对稳定,也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产阶级扩大,劳资关系改善,有实力通过二次分配扩大社会福利,缓和阶级矛盾。一些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则多年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巳。这些都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就辽宁来说,我们就是要上下一心,把握机遇,加快一个中心、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建设,使辽宁尽快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二)任人为贤,知人善用,以公平的考试选用人才。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和谐社会是活力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证社会开放和公平竞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要富裕,人就得有活力。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充满活力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十分深远。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首先必须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坚决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各种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竞争。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二元结构双重标准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要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支持自主创业等,使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三是严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大力反腐倡廉,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现可持续发展。太宗在位20多年,重用魏征等,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 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和谐既要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靠公平分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为此,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历史证明,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延伸权力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尽快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渠道,让人民群众有说话诉苦之处,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切实保障其民主权利。当前,要特别注意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党管干部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二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三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各类社团、行业、中介等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中国人大和政协的广泛监督、参政、议政,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 厉行节约,加强法制。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而且,他还强调,虽然人民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但一定要节约。和谐社会是太平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 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们富裕了以后,就希望安全、安定。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安全方面,人类面临着诸多的严重威胁,比如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比如疾病和瘟疫,如非典、禽流感、流脑、艾滋病等,比如社会治安,如各种刑事犯罪;比如安全生产事故等。一些危及人类安全的灾难发生,往往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对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护,提倡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习惯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健全公共卫生医疗、防治体系,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危机管理体系,强化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确保国家和人民免受或少受损失。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 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和谐既要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靠公平分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国家还积极倡导建立节约和谐社会,节约资源,广开渠道,科学发展。
(五)加强外交,增强国力,对外开放。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和谐社会也不断加强外交,与世界人民交朋友,实现对外开放,加入wto,,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国家实力不断增强。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和伟大,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大家庭中最伟大的一员!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祖国的发展之大,实有改革开放之功,因此,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对此一展,感叹颇深,激励人民,激壮人心,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多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中国对外战略逐步实现了从“三个世界”到“一个世界”、从“敌友外交”到“伙伴外交”、从“意识形态外交”到“经济外交”、从“低层次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的适应性转变。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中国与世界在30年互动中完成的,是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作用与中国自觉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其动力缘于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际行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协同。在这一协同状态下,一方面,中国保持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或曰个体性,增强了自身在世界系统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的个性、竞争力和影响力又对世界系统的稳定有序和共同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转变后的中国对外战略体现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着中国和世界沿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
二、不同点
(一)盛世的内涵不一样。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今天的和谐社会,人民生活已基本跨过了温饱线,向小康目标迈进。人民能够切实得到党的温暖和关切,能够真正得到实惠,日子越过越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贞观之治“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有一定的局限,只是一定范围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减轻,但苛捐杂税常常有增无减,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是铁的事实,老百姓仍然在繁重的徭赋里,日子还是很难。我们的和谐社会,农民不但不收赋税,而且国家还反掏腰包资助、补助农民,义务教育学校不收学杂费,实行减免政策。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还发基本生活费。
(三)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很少拥有土地,只能给地主服务受剥削,租借土地要交很重的税收。和谐社会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制。可以拥有土地,自由劳动,完全享受劳动成果,不交任何税收,国家还不贴。
(四)封建皇帝代表着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完全站在老百姓的一边,为的是统治阶级更好更长远的统治。只有共产党“三个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关注三农,关注农民工,推广合作医疗,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法制,惩治贪腐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说到底,都体现着“执政为民”这一个根本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李世民的“为民”与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但是1400年前的李世民都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道理,我们今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应该深入贯彻以民为本的思想。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指魏征. 。魏征死后,太宗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君王,他在位时政清世安,史称贞观之治,是后世治国者的典范。综观贞观之治,固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但作为人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应该是最为难得之处。整个封建时代,有广开言路的愿望及举措的明君不少,但唐太宗达到高度自制的地步,突出表现在他对谏臣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谏臣的敬重上。基于前朝隋炀帝“诛谏官以掩其过”的教训,唐太宗对臣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诓诤,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君,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他宽容谏臣的犯颜直谏,敬重魏征,说:“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在魏征病重时,太宗多次亲往探视。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贞观三镜”的由来。在唐太宗的倡导及魏征带动下,贞观年代逐渐蔚成直谏与纳谏的良好政风,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三镜”确实值得和谐社会的深思和借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指魏征. 。魏征死后,太宗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君王,他在位时政清世安,史称贞观之治,是后世治国者的典范。综观贞观之治,固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但作为人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应该是最为难得之处。整个封建时代,有广开言路的愿望及举措的明君不少,但唐太宗达到高度自制的地步,突出表现在他对谏臣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谏臣的敬重上。基于前朝隋炀帝“诛谏官以掩其过”的教训,唐太宗对臣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诓诤,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君,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他宽容谏臣的犯颜直谏,敬重魏征,说:“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在魏征病重时,太宗多次亲往探视。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贞观三镜”的由来。在唐太宗的倡导及魏征带动下,贞观年代逐渐蔚成直谏与纳谏的良好政风,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三镜”确实值得和谐社会的深思和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30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唐帝国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囊共槐栈В�啦皇耙拧A�?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二、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

一千二百年后,日本帝国进行了第二次现代化运动,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跃进几百年,并把昔日的老师踩在脚下,在老师的“庭院”里制造了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当从英美等国归来的留学生向他们的亲朋好友陈述这些国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时,没有几个人不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其实,贪污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较高的国 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不仅是美利坚和英吉利等现代化强国,就连主要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灭了贪污。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一年的贪污额一般不会超过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连续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克林顿事件是美国政治上的最大丑闻,可一位中国人说:我国的一个村长也比克林顿要风流好多倍,美国总统真是当得太窝囊了……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四、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美国的开国皇帝华盛顿有点象他的学生)。

五、高度发达的商业。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 “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第2个回答  2009-03-16
和谐社会:泛指社会矛盾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的社会时期,不管它是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是社会主义社会。

贞观之治:特指我国唐朝出现的堪称和谐的社会状态的一段时期。

同:二者都指社会矛盾比较和谐的社会时期。
第3个回答  2009-03-17
异:一个古代,一个现代
同:两者都是吹出来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3-16
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的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