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位,作用

如题所述

一、目的

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京都洛阳。但他在三巡游江都(南京)时,乘四层高的龙舟,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从京城洛阳浩浩荡荡的顺流南下。

运河中船舶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蔽野;替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轻摆柳腰,娇喘吁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据说香气数月犹在。

二、作用

在古代坐船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大大地加快加大了当朝物流,便于人民迁徙。

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加强了隋唐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

它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也为鉴真东渡日本、马可波罗游中国、郑和下西洋做好前期准备。

三、地位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

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

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修建背景: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

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

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运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3
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评价八个字: 弊在当时 功在千秋
在历史上,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军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过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都是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的地区。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等众多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滨。大运河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于公元605~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北起华北平原,南止杭嘉湖平原,平畴坦荡,沃野千里,数条东西走向的大河,给这一广袤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割裂了南北交通,没有一条南北向的天然河道沟通由西而东并列平行的几条大河,联结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这种情况在古代大大影响了各流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修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的祖先曾作过数千年的艰难探索。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割据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竞相修明内政,争强称霸,即开始凿筑多条人工运河。到了春秋末期,一条沟通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的人工河道,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这就是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在公元前486年开凿的邗沟。这条运河成为后来陆续开凿的纵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京杭运河的最早河段。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以及加强北部边防,隋朝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大规模开凿了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达杭州的运河网,习称南北大运河。开通大运河的意义还在于运河方便了南北方的人员往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大家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格局最长的时期,长达400余年的分裂,使得中国当时居住在各地的人们各自为政,长期处于战争的敌对状态,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大量汉族人迁徙至江南,所以有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历史局面,在这样的前提下,隋朝开创了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纪元,开通大运河必然是再次沟通南北的最佳的、最便捷的通道。从而使几十年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虽然残暴,但是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情上是有历史功绩的。 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一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二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三是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从客观上看,又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河的开凿,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第一,他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从此大大缩短了南北的交通,便利于南北的交通。第二,它使南北产物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后沿河的干线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都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繁荣起来,通济渠南端的扬州,便逐渐形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第三,它使中华文明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922815.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5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