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的《桂花雨》为何以“桂花雨”为题?

如题所述

表达了作者淡淡 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

原文节选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8

因为桂花雨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以《桂花雨》为题可以表达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桂花雨》是一篇较短的散文,原作有713字,是琦君散文中比较典型的一篇。在选入课本后,为了适应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需要,编辑人员进行了改动,以文本出现的是704字,这样看来,原文与课文相比改动也就几个字,十分接近琦君的初衷与创作本意。

《桂花雨》一文能够打动小学生的首先是里面饱含的思乡之情:久别的故乡、梦中的中秋节、漫天的桂花雨、勤劳善良的母亲和互帮互助的乡邻,都成为琦君浓浓的回忆与怀念,成为读者心中的共鸣体,凝结为文本与读者交流的支撑点,让小学生从学文之初就体会到作文的最牢支点就是“真”与“深”。

作品特点

《桂花雨》一文的行文结构十分流畅,以“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分别写了“小时候故乡八月的桂花”“念中学时杭州的桂花”,让读者知道身居台湾的琦君是因为“中秋节”这一团圆节日因此更加思念家乡和乡人,散文的形散与神聚通过此文可以使学生有起始感知。

借物抒情是散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本文先借父亲之口介绍了花木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让读者潜移默化地知道梅花是君子之花,从而反衬桂花的平凡普通;再借母亲之口说出桂花的功用,通过对桂花可食用、可做香料的描写,让平凡的桂花彰显了有利于人的可贵和可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9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07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