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相模式

如题所述

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三个亚相单元组成。

1.平原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由辫状河道和冲积平原组成,潮湿气候条件下可有河漫沼泽沉积。高度的河道化、持续深切的水流、良好的侧向连续性是该亚相的典型特征。

辫状河道沉积以色杂、粗粒、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辫状河道充填物宽厚比高,剖面呈透镜状,以具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砾岩、砂岩及块状砾岩常见,也有以砂质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

与扇三角洲平原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为位于陆上的辫状河组合,以牵引流沉积为主,缺少碎屑流沉积。而扇三角洲平原为片流、碎屑流和辫状河道互层沉积,其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类型更为复杂。因此,平原相带沉积作用的差异是区别两者的关键标志。与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粒度更粗,层理类型更复杂,而正常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物由限定性极强的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之间的地带组成。

2.前缘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它是平原辫状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沉积物粒度较细,其他沉积特征与辫状河道极为相似,整体上向上粒度变细,单砂体厚度减薄。水下分流河道在辫状河三角洲中所占的厚度最大,是其主体沉积。

平原辫状河道入水后,携带的砂质由于流速降低而在河口处沉积下来即形成河口坝。然而,一方面由于流体能量较强,辫状河道入水后并不立即发生沉积作用,而是在水下继续延伸一段距离,因此,河口坝大多数发育于离海(湖)岸线较远处(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另一方面,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通常由湍急洪水或山区河流控制,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难以形成像正常三角洲前缘那样的大型河口坝,而与扇三角洲相似,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较小。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主要为砂岩,也可见含砾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呈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砂体中可见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远沙坝(远端坝)与河口沙坝(近端坝)为连续沉积的砂体,与河口坝相比,远沙坝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细,多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席状砂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较强的沉积环境。先期形成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被较强的波浪改造,发生横向迁移,并连接成片,便形成了席状砂。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好,垂向上呈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为水下河道改道被冲刷保留下来或沉积的较细粒物质,其沉积作用以悬浮沉降为主,岩性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及含泥粉砂岩,见水平层理及小型沙纹层理。同时,河道间泥岩中常夹一些漫溢成因的孤立砂体,其岩性变化较大,可从含砾砂岩至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

3.前三角洲亚相

辫状河前三角洲亚相沉积主要为泥岩和粉细砂质泥岩,颜色较深,有时见水平层理。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速度快,可形成滑塌成因的浊积砂砾岩体包裹在辫状河前三角洲或深水盆地泥质沉积中。

4.沉积相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具有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个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合;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组成。以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其完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辫状河前三角洲亚相。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沉积出现在剖面上(图7-25)。图7-26为新疆库车古近系苏维依组叠置的辫状河三角洲典型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图7-25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据姜在兴,200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9

三角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