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的手抄报

如题所述

仁义礼智信的手抄报:

1、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人,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圣贤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就是人学,就是伦理学,就是教人如何成圣的学说。

2、孔子认为,人最美好的品质和最应该有的品质就是仁,仁就是爱人,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儒家希望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孝,然后再爱其他的人,构建一个温情脉脉的大同世界。

3、孔子还强调义。如果说仁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话,而义则是对人的外界外在的规范。因为,义是宜的意思,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义对我们的要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义的事情我们必须去做,而不正义的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做。这也是孟子的思想的核心。

4、孔子认为,仁是亲亲,而礼是尊尊,也就说社会的等级规范。因为在阶级社会,必须有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这三条是孔子关于人的伦理学的核心。在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二号人物亚圣孟子,在他的性善论的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仁义礼智根植于心的理论,就在孔子的基础上,为后来的儒家的人生的五常,加上了第四条,智。

5、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这里,孟子所说的智,其实就是是非曲直和善恶的判断之心。如此,后来的儒家五常,有了第四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4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础,以上也是大致的意思,没有扩展开说(也不是一言半语所能尽也 ),但是我们大致能够做到这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更能探索它的深意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