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境遇中怎样看待中国文化和艺术未来

这个要是《佛像和我们》有关的

全球化的意义体验与当代中国美术

一、全球化的特征

对于全球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经济一体化,有的认为是信息全球化,也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晚期征候,不同的定性都为文艺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的理论思路,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家都重视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英国人JohnTomlinson在其《全球化与文化》中,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复杂的联结”,他抛开了大的定性,就全球化所带来的对人们体验模式的变化,来探讨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认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而全球化指的就是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全球化尽管有许多的解释方式,但任何外在的变化,都必然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体验,所以从人们的内心体验来讲,全球化已经使得人们的意义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讲,其表现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精神生活来讲,全球化使得全球有共同面临的问题,使得全球所有人都有共同关心的对象;同时,由于信息的联结导致某一地方性事件迅速成为全球性的事件,全球的距离正在消失或变短,从而势必影响人类的精神体验。

(二)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人们的精神体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层面上,全球化表现了异常的复杂性。

1、和全球化以前的精神体验相比,全球化使得人们体验中的地方性成分和全球性因素相互融合和渗透。这种渗透,使得以前以地方性体验为主的体验迅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此以前,个人的体验主要是由地方性特征所形成,那么,全球化使得这种体验有了更多的全球性因素。JohnTomlinson将其定义为全球的“单城性现象”,即“世界在历史上,首次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参见〔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如果说,过去的文化、社会、实践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地方的、相对来讲是“独立的”现象的话,那么,全球化使得世界首次成为一个“单一的地方”。

2、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势必形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任何的媒介,当其在传播信息的时候,都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必然要带有媒介使用者的价值观点、文化意图甚至意识形态,向信息接受者进行不对称性交流,从而形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成了强势文化的代名词,这必然引起人们对本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其中有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保护本地文化的纯洁性,持有强烈的排外情绪;也有的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求取消本民族的文化,在第三世界便表现为全盘西化现象,更多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意识到全球化的必然性,因而自觉地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地方性的文化,使得地方性体验和全球性体验辨证的结合起来。

3、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发展和其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所以,全球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现代化一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交织在一起,探讨现代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增加对全球化的理解。现代化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的体验模式,其中既包括时间、空间等基本观念,也包括人们对世界的一些基本看法,更包括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理想。因而分析现代化,可以使人们对全球化的进程有清醒的意识。

二、全球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当人们的体验模式发生变化时,美术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描绘的方式必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简言之,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美术所赖以生成意义的语境,也改变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并进而改变了美术作品的意义模式。

首先,全球化改变了美术作品的意义背景。全球化使得地方性事件迅速成为全球性事件,造成了意义背景的全面扩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某一文本或作品的可接受范围空前扩大,地方性的体验使得人们的接受只局限在具有强烈地方性特色的作品或本文,或者偏好于和自己的地方性经验相似的本文,而全球化的体验使得个人不仅深刻地意识到地方性体验的狭隘性,而且也促使他们用全球性的思维来思考地方性的美术作品,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比以前有明显扩大,民族的东西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性成分。可以说,全球化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作和接受群体,从而赋予了民族的东西以世界性的意味。

其次,对于同一个美术作品来讲,全球化使得美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带有不同民族心理的接受者会赋予同一部作品以不同的接受内涵,因而,全球化使得美术作品或美术文本的意义空间不停地发生变化。当代接受美学对这种意义己经作了合法性论证,原来的作品概念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全球性的距离使作品的意义有了更大的可想象性空间,扩大了作品的接受内涵和意义体验。

再次,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也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以前,美术作品的普遍传播是以纸张为主要媒介的,而纸张的传播方式在使得美术作品的接受中,“读”而非纯粹的“看”是美术作品的主要的接受方式,因为,在以纸张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开辟出一定的闲暇时间,在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等文字信息中了解有关作品的全面的信息,从而有足够的条件来进行意义的挖掘,意义因而有其向深度进发的可能性。但是,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中,由于信息中视像成分的全面扩大和信息的巨大的膨胀,形成了读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的茫然性和平面化。首先,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图像”的爆炸性存在。由于图像的广泛存在,使得美术作品的接受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缺少了原来纸张作品的神圣性,美术作品也有可能由某一作家的作品转变成被网络所恶搞的作品形象,这不但使得美术作品的神圣性消失,也必然使得美术向大众化与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语言和图像的思维模式使得意义体验具有不同的价值度向。在全球化以前,意义的体验不但有深度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最终指向是处理地方性事物,这是由于人们和作品体验中的事物有着切身的联系。在这样一种接受方式之中,由于作品和当下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由于对作品的接受是以处理或了解当下事物为主要价值导向的,从而必然使得人们在看某一个作品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和当下的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美术作品也因此具有着一种干预生活的现实任务。但随着全球化的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美术作品的某物不再是人们生活视野中的某物,而是来自于一个遥远空间或时间,这样事物就失去了和人们生活直接的相关性,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不再关心事情的真相,而只关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前此未被发现的美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成为美术作品的主要兴趣,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上,便是娱乐成份的增强和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视。而图像的平面性和大众化又从另一个方面助长着这样一种倾向。

最后,相对于中国的美术来讲,由于全球化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国作为全球化中的弱势文化,不仅要警惕民族保守主义,更要警惕全盘西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便是对此一问题的回应,尽管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己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标志着这一问题已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相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可逆转和逐渐加剧,这一问题正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表现为古代文化中“向后看”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化中“向前看”的思维模式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它用前人的思想来证明后人思维的合理性,这就和追求全面创新的全球化时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是美术理论的当务之急。用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地方性,是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原则。

全球化浪潮使得中国美术建设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代美术不仅要分析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外部影响,更要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应对新的机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4
文化和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其话语兴衰同文化命运紧密相连。当代中国的艺术受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艺术相整合的踪迹。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敞开和当代东方话语的觉醒,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未来世界文化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文化,不是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更不是一种所谓全球化的霸权主义文化。相反,未来文化只能
是多元文明互动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生态主义文化。这将使中国文化艺术出现一些新的发展空间和未来文化转型。
第2个回答  2009-01-10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会不断的加深,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事业上去,其实文化传播就是变相侵略和同化
第3个回答  2009-01-10
将来中国文化和艺术都是高丽棒子的了,我没什么也不会有
第4个回答  2009-01-15
我也知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