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定义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科学,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
贝尔纳则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基本上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畜牧的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年的迁徙不定的生活,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从而开始了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
同时,科学是人种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通俗地说,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
实际上,在此以前,由于科学一词从来就没有严格定义过,所以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中医是否是科学?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问题。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尽早地给出恰当的定义以解决这些争议。
该定义中“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该定语是自己加进去的,原因是为了明确科学的涵义,即明确科学是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我至今为止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书上为什么不敢明确地加上它)。其中“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
“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科学的最初认识。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条理性和结构。这一点,任何一本经典著作都多少具有这种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数《几何原本》了。中国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条理的,也许是我不学无术,自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书)。不过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已不象某些知识体系那样规模那么小,讨论范围那么窄了,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野心甚至企图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么大的体系仍要保持很强的条理和结构,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但知识体系并不只有科学一种,所以必需明确科学是怎样的知识体系。定义中前面部分给出了限定,跳过一段再讨论。
很早有人就认识到了科学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社会事业,但其意义是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的。而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们不易理解的。知识表现在书本里怎么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呢?不能被别人理解,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这本身就不叫知识,为什么还要强调其社会性呢?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认识要远远比其它对其的认识严格。不管对巫师、宗教徒、平民还是科学家来说,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正确的预见,即知识就是人认为的“真理”。但只有科学家才非常严格地审视“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语句(常称为公理)是否来源于直觉、实验或有充分理由,而且严密地审查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并考查其任一导出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许多的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达,科学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社会性也就越强。
“逼近真理”是强调科学的特质,与其它相比,科学最强调怀疑和创新,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同时科学也非常强调继承和借鉴!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气那样的真实气体。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
“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该定语反映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了科学也有个成长过程。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我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使用“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有必要做出明确地解释。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对人类来说首次揭示出客观实际事物本来面貌的内容是科学发现;变革现实使它产生从未有过的客观实际是科学发明;按照客观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与客观规律进行的思考是科学思考(逻辑思维);运用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与问题是科学分析;依据科学分析作出的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决策是科学决策;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思考,看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什么样的客观实际,能否创造出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这种态度是科学态度。用科学态度指导个人行为与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是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科学家是在科学实践中有重大突破创新(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基本观点。
真理必须是科学的,否则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科学的不等于是真理,实现了杀人、放火、战争的预期目的,只是正确地运用科学,不一定符合真理,也可能是犯罪。那些只讲科学、不讲真理的人,有些人已经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利用高科技实施犯罪活动已经屡见不鲜,制毒贩毒就是典型的案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学科学知识、用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事业,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只有这目的崇高而远大,才能创造人生的高价值与开拓精神的高境界,实现人的大发展;才能创造社会的高效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发展。科学家只有把目标定在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上,或者说把科学的功能用在实践真理与发展真理上,才能使科学成为真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科学发展要求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和谐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地运用和谐发展的规律与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和谐发展的预期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4
科学
理论形态的意识文化。意识形式的完善化、深刻化的表现。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19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历史上的科学》第6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保加利亚学者T·H·伏尔科夫认为不应把科学看作知识体系,科学是知识的加工过程,他指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夏禹龙:《科学学基础》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科学不但是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的直接目的是描述、解释和预言世界的现象和趋势,对客观世界作理论的表达,它是人类从事新知识生产的领域,表现为精神生产形态。科学活动的成果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最高价值在于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但科学研究的知识成果可以加入生产过程,使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体制。
科学活动的结构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并由此组成庞大的社会机构,形成一种社会职业。基础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研究的界定是,“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任何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目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是19世纪以来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和生产,一般是通过应用研究联系起来的,它一方面开辟理论转变为技术,一方面将技术和生产的信息反馈给科学。开发研究以对生产的直接性为特征,使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起来,它解决的是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由此看来,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驾驭物质运动规律、从而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个方面。

科学
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科学的职能是正确地说明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探究其运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进而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的预见,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科学始终是进步的因素。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越来越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如此,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作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概括这三大学科的成果的哲学。按与实践的关系不同,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现代科学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科学体系中各门类、学科和分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交织成愈来愈精细和完整的人类认识之网。
第2个回答  2009-01-12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这一观察,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
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

“科学”名词演变及含义
《博弈圣经》中科学的定义: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顾名思义,指“分科的学问”[来源请求],学问发展至近代知识分科不断细化,分科学问日趋发达,故称“科学”。中国传统上将所有的知识统称“学问”,古代将关于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1],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独立于“物理”。“科学”一词初由近代日本学界使用,对应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而自明代时中国则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又包含了科技及社会学。 在中国,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称为理科)和社会科学(或称为文科)。而诸如心理学、哲学(有别于科学)在中国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学科称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称文理科。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对于科学的理解,一种观念认为符合事实的或者被实验验证为正确的学说才叫科学,错误的学说则不符合科学。另一种观念则认为,所有的学问都是科学,在可验证的学问、科学领域,科学观点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将不断考察、确定已经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科学观点、学说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且,随着人类认识的拓宽加深,建立在我们今天认识局限性基础之上的公认正确的一些科学学说,可能在将来将被验证为不正确或者有不正确的成分。
第3个回答  2009-01-13

经典的解释是出自《博弈圣经》

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参考资料:《博弈圣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8-20
“科学是运用事物之间的已知关系,去揭示未知关系的一种方法”。
根据以上科学的定义,相关科学的其他定仪也有了相应层次。
例如:
1、科学理论:应用已知关系链,建立的新关系,并被多条线索所证实的说明书。
2、假说: 依据一条已知关系链,建立的新关系,还未被其他线索所证实。
3、猜测:在脱节的已知关系链上,建立的新关系。
4、玄学:为疑似关系,寻求已知关系的支持。
5、迷信:将权威推崇的疑似关系,盲从已知关系。
6、伪科学:隐匿已知关系,实质是在虚假关系上建立的新关系。
7、顿悟:各已知关系的连接趋势,同时得到重合。
8、科学素养:掌握已知关系的程度和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9、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已知关系的能力。
10、科学发展观:依据可持续发展关系建立的发展理念。
11、科学精神:对已知关系的质疑、对运用关系的严谨、对新关系建立的坚持。
12、自然科学:物与物的关系。
13、社会科学:事与事的关系。
14、数学:是量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符号编码表达。
15、哲学:是质的关系,只能用复杂语言编码表达。
16、范畴:少数人认同的关系。
17、范式:公众认同的关系。
18、科学革命:范畴推翻范式,成为新的范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