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出逃后到了哪里?

据《旧唐书 本纪第九》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到蜀地,

“八月癸未朔,御蜀都府衙”

我想问的是,蜀都府衙,具体在哪?就相当于他逃到了四川的府衙,我想知道的是他究竟是住在四川的哪里,不管是当时的地点,现在的地点也行

顺便想知道益州,蜀郡,剑南的关系

唐玄宗出逃后到了成都。

唐玄宗介绍: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

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扩展资料: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出逃经历介绍: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

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唐玄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好像在青城山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敕修青城山上清宫上皇殿、延庆宫。

资料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据《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条记栽: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庚辰,次蜀郡以避安史之乱。至德二栽(757)十二月,自蜀郡回京,居于兴庆宫。”玄宗住成都期间曾经由新津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来青城山。明《蜀中名胜记》引前代《志》云:“(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清乾隆《增修崇庆州志》“忙城”条云:“相传,明皇入蜀,往青城山,跸于此。”(按此志所言为“上忙城”,在今崇庆县双河乡)《蜀中名胜记》引《外史》云:“唐明皇登青城,于长生宫驻辇。故《志》谓长生宫为玄宗别殿。”又引宋范仲立《青城乙记》云:“上清宫、上皇观、延庆宫,皆明皇幸蜀时造。”(查《舆地纪胜》:“清都观在延庆上二三里。”则明皇所造之延庆宫在金华宫、清都观之下,约为今都江堰市中兴镇两河口处。此为延庆宫、并非天师洞的古名“延庆观”。)宋《舆地纪胜》云:“玉真公主入蜀,居天仓山,其后羽化,葬于山侧。明皇幸蜀,开冢视之,仅存冠履。”再证诸唐代诗人薛逢《青城山上皇观》诗:“狂寇穷兵犯帝,上皇曾此振戎衣。”章孝标《上皇观》诗:“烟霞华盖七星坛,想像先朝驻銮。辇路已平栽药地,皇风犹在步虚坛。楼台蜃气晴萧索,杉桧龙身老屈盘。翻惠休与李白,剑门处望长安。”诗人李白曾作《上皇西巡南京歌》(按:唐时以成都为南京),有“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唐末,青城道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及《录异记》云:“青城山六时水崖下“石龛刻玄宗皇帝御容。”

益州本来是汉武帝设置的刺史监察区。东汉演化为行政区。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州治在雒县,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4201.html?wtp=tt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汉代设置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03
成都古时为蜀都,设郡守。唐玄宗幸蜀,升为"南京",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

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
第3个回答  2009-01-03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顺傥骆古道逃亡成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