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寄语学生家长 :“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理性引导孩子做。”
同时,他提出减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减负作为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症,一定要系统治理。”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日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
其实,学生的课业压力大、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以及一些过时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题海战术”、“满堂灌”层出不穷。
家长们有时也是助推器。比如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产生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在对教育资源的追逐上产生了过高的热情,侧面也推高了孩子所面临的课业负担。
应当承认的是,升学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也必然具有一定的选拔性、竞争性,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课业负担,分数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最直观的评价标准。
但是,更应该明确的是教育的本质意义:让人更好地发展。
正如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的“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具备选拔性,而放弃对教育改革的探索。
我们需要完善教育的具体内涵、目标导向,形成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培养机制。让“宝宝们”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轨道内不断成长,形成个体素质的多方位塑造。
而非完全唯分数论,被题海淹得喘不过气,被书本压得直不起腰,戴上了眼镜,熬坏了身体。
因此,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要想宝宝好,减负要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