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天文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前些天,有朋友问我懂不懂二十八星宿?朋友说忽然想了解一下与二十八星宿有关的知识。我说我也不懂,无法提供有用信息。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对二十八星宿有过兴趣。对此是有一些极其皮毛、浅显的认识的。之所以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大概跟我父亲有关系。我父亲对民俗一类书籍比较有研究,他常看一些婚丧嫁娶、修房盖屋等择吉日的书。这类书体现了华夏先民乐观唯心主义的、极富神秘色彩的世界观。古人认为日分吉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黄道吉日、黑道凶日之别)而每日具体的吉凶也不尽相同。对应的人的行为就存在宜忌区别了。比如说,某天宜动土(搞土木作业)而不宜出行等等。

这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跟星宿有关。星宿本身就分吉凶,有吉星,也有凶星。吉星值日,则多为好事,选在这一天干大事,就会比较吉祥,而且影响深远;反之,凶星值日,则多出不祥,最好不要在这一天干事(指不宜选择这天当万事开头之日)

在过去,农村盛行此俗。人家盖房子也好,迁坟也好,开业也好,都会找人给看日子。因此,一般来说,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以此为业,靠选吉日为生或补贴家用的懂行人。相对来讲,这一行要比看风水,批八字简单。

我父亲并不靠这个赚钱,他是单纯对这种事感兴趣。他会看,但是,很少给人看;主要供自己使用。看吉凶日,最常用的工具书是每年的《老黄历》和《玉匣记》(具体原因我就不讲了)《玉匣记》内容非常广博,里面就有关于二十八星宿的内容。当然,它注重应用,缺乏原理方面的介绍。故里面只讲了一些基础知识,简单的提了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方位、吉凶、五行属性等等。它还把二十八星宿与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作了对照,有二十八东汉开国大将的简介。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书籍不多,父亲买的《玉匣记》就成了我的主要读物之一。只不过,我看的很粗糙。翻看的次数虽多,也是以看图片为多;再就是很喜欢看里面记录的古今奇梦(内有周公解梦,集有数十载历史名人的梦中感应)这些小故事跟一则一则神话传奇一样好看。

虽然我并未因此而学到什么,但是,这本古代民俗大全培养了我对古文化、对历史、对神学的强烈兴趣。就这一点而言我是要感谢这本书,感谢我的父亲的。

《玉匣记》使我对星相产生了兴趣,可惜的是我自己没有天分,周围又没有懂这个的人,所以,我也只是有兴趣,而没有更深入的学习、研究。

只记得小学《自然》课本上有一些同星座有关的课目。课文里讲到过北斗七星、北极星、小熊星座、天后座、猎户座、牛郎星、织女星、天琴座。每当夏夜,群星耀于银河。我总会仰目夜空,一一辩识星座。这些星座都能轻松找到。可是,以后就很少观察星群了。再后来,想看也看不到了(据说是雾霾严重造成的)到现在,我再看夜空,就只能看到猎户座了——由此可见,倒不单单是《玉匣记》激发了我对星相的兴趣。

我眼中的星群是很美的。我觉得它们就像是隐藏了宇宙秘密的文字。

基于从小养成的兴趣,加上朋友问到了我。于是,我就想系统的研究研究二十八星宿。由于没有条件观察天相,我的研究就限于搜查资料了。我看了看《华阳国志》(有些内容提到了二十八星宿)又看了百度百科;然后又去看《淮南子 天文训》原文对照翻译看了几遍,却根本看不懂。最大的困难是我数学不好,而二十八星宿有不少东西是要计算的。

这次看“天文训”不大能懂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不过,倒也有其他收获。即再次认识到中国古人不愧是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者;中国的文化最精髓的确实是天文和数学。何以言之呢?中国的礼乐其实都是根据天文地理制定的。包括乐器,包括古代度量衡,都跟天文有关系。

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是怎么定的呢?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而二十四节气反映的就是太阳活动规律,或者说是太阳、地球、月亮等星体的关系。

它是把竹筒挖透了,再将芦苇的絮塞进去,按照一定数学比例把竹筒的下部埋进地下。到春分的时候,地气上升(阳气)就会把竹筒里的苇絮吹出来。它发出的响声就是“角”。

十二音律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春分以后四十六天就是立夏,大风止息,音律配夹钟。经过十五天斗柄指向巳位时就是小满,音律配太蔟。经过十五天斗柄指向丙位时就是芒种,音律配大吕……夏至起音接近黄钟,由夏至到冬至按十二律顺序逐一配合节气,律管依次减短,所以声音逐渐变清。这种十二律的顺逆排列是适应二十四节气阴阳盛衰变化的。(余略)

天文训对月球活动规律的认识:……月球每天运行13又76分之28度,29又940分之499天为一个月。一年定为十二个月,这样一年就有余数10又940分之827天,所以十九年积累的余数约合七个月,“故十九岁而七闰”。

一匹布为什么是四丈?有了形体事物也就有了声音,音的数量是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所以布是四丈为一匹。

一寸有多长?秋分时节禾穗的芒尖长成,芒尖长成表示禾谷成熟。音律的数目是十二,所以十二根禾芒相当于一粟,十二粒粟的长度相当于一寸。

一两有多重?十二粒粟的重量就是一分,十二分等于一铢,十二铢等于半两。衡器分为左右两边,因而将十二铢翻倍,于是二十四铢为一两。

为什么一斤是十六两?天有四季而成一年,因此以四乘之,四四十六,所以十六两等于一斤。

这类古代度量衡(不管是长度还是重量)今天已经不用了。不过,当作一种文化进行一番摸索,倒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