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论文(50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1. 矿井概括
晒口煤矿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城东的晒口街道办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117°36′、北纬27°16′~27°19′。矿区交通便捷,距离南平154公里、福州320公里、厦门535公里、鹰潭159公里,且与京福高速公路相接。矿区地貌属于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区,主要山脉走向呈北北东—南南西,海拔标高为200~350米,最高点为云屏山,海拔636.3米。区内水系发达,主要水系有富屯溪、晒溪及6条常年性山间小溪。矿区气象属亚热带潮湿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7.9℃,年降水量为1832.5mm。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2. 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包括前震旦纪变质岩群、上三迭统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和第四系。主要可采煤层为焦坑组下段的DE煤层,属较稳定的简单~较复杂类型可采煤层。煤质为中灰、中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3.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表明,煤层顶板和底板岩性分别为细粉砂岩和角砾岩或砂砾岩。矿井为低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但煤层自燃现象在局部块段会发生。矿井主要充水方式有三种,属基岩裂隙类简单型。地温梯度为2.41℃/100m,属于中常温类矿井。
4. 矿区开采情况
晒口煤矿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自清朝光绪二十三年至民国元年,由盐商陈远复主办开采;民国元年至三十六年,由义记公司开采。1958年至196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建井开采工作,重点开采焦坑井田的浅部煤层。1972年,矿井进行技改扩建设计,1973年至1974年,新建一对箕斗斜井至-40水平,构成统一的运输提升系统。1981年开始,对第三、四水平开拓延伸进行设计,形成-200水平生产系统。1995年,重新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
5. 矿井自然环境和地质概括
矿区地貌为中至低山区,海拔标高为200~350米,最高点为云屏山,海拔636.3米。地表水系主要为富屯溪,最大流量为6500m3/s,最小流量为6.3m3/s,平均流量为107.1m3/s。本区属亚热带潮湿性气候,每年4~6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1月为旱季,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5mm。
6. 地层含水性
前震旦纪变质岩群、三叠系上统焦坑组、侏罗系下统梨山组和第四系为矿区主要地层。前震旦纪变质岩群为上三迭焦坑组煤系地层沉积的老基底,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砂岩等。三叠系上统焦坑组为含煤地层,岩性为角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为煤系地层的盖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第四系为坡积黄土层,内含滚石、洪积亚粘土。
7. 构造含水性和导水性
矿区主要构造以断层为主,分别为近于南北及北东向的逆断层为主以及近于东西向的正断层为主。大断层都在矿区边缘,井内落差0.5~10米的北东向及南东向中小断层密布,断层导水性弱或基本不导水。
8. 矿井充水条件
大气降水是矿区的主要补给水源,通过地表潜水层及采空区塌陷裂隙补给深部裂隙承压含水层中。裂隙含水岩层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焦坑组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的裂隙中。充水通道主要是煤层采动时上覆岩层被破坏造成的“两带”沟通引起的山体基岩和表土裂隙,塌陷区域,以及采动使断褶构造活化而形成的断褶导水带。
9. 矿井涌水量、水害预测及其评估
-40m水平和-200m水平的涌水量分别为303.2m3/h和431.2m3/h。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线状断层带、基岩裂隙水。矿井目前实际观测的最大涌水量为880m3/h,平均涌水量为580m3/h。矿井目前的排水能力满足生产要求,但仍要做好季节防治水工作。
10. 矿井防水害措施
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含水岩层和采空区积水。矿井地表水体为沟谷水,含水岩层富水性弱,断层导水性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开采影响不大。但为了预防为主,确保矿井正常生产,对于强降雨后,对采空区的补给,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防治水措施:煤矿企业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派专门人员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矿井生产时,应做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矿井范围内进行水患分析预报;各矿井在开采下山水平时,要对各矿井主平硐及以上水平的矿井水采取“堵、截、引”等措施排出地面;在各个生产水平开采过程中,必须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采空区煤柱、护巷煤柱、断层隔离煤(岩)柱、矿井边界煤柱等保安煤柱,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做好水文观测工作,应根据实际涌水量情况,及时扩大水仓容量和更换相应型号、功率的水泵。同时做好水泵及其供电线路维护工作,保持井下排水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转,确保有足够的排水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