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简介一百字以内

如题所述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原是明、清两朝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清顺治八年改建为如今样式,更名为天安门。

拓展资料:

天安门历史沿革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历时18年。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朝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

    建国以后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7]毛泽东率领党、政、军和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1956年,对城楼东北翼角及劈裂、脱样的角梁进行了翻修,接长了城台栏杆扶手。为确保天安门的绝对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关部门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防雷工程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在顶部安装了避雷设施。

1966年4月,邢台地震发生地震后,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脚木、草架柱进行了加固,将部分倾斜的梁柱等构件进行了拉结,并增加了铁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将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金龙和玺彩画,枋心绘西番莲,且将大木改造。

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设计施工。

1984年,有关技术部门对城楼防雷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了防雷引下线。

1988年,城楼开始对公众开放。

1991年,天安门城楼上装置了238组立面泛光照明设备。

1992年,为迎接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又在城楼上安装了14道光芒四射灯。

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对天安门及两侧红宫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粉刷,新式大红灯笼取代了旧灯笼,更换了城楼地毯和大厅内壁画,厅内的红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进行了油饰。

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开修缮。此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将主要以对梁柱、屋顶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绘为主。

2011年国庆节前,天安门进行每年例行围挡施工,通过施工,工人还将检查天安门城楼主体部分是否有开裂、漏水等情况,然后进行修补。此外,还将对天安门城楼、东西红墙等进行外墙粉刷。

2012年,为迎接国庆节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天安门城楼红墙将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对天安门城楼实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垄维护保养工程”施工。院内地面将进行铺装改造,解决地面防滑和破损问题。

2018年6月12日,从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获悉,天安门城楼及城台修缮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将于2018年6月15日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5月底全部完工。

参考资料:天安门 (北京故宫城门、中国国家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天安门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兴建宫室时所建成的“承天门”(公元1417年),后被李自成焚毁。直到清军入关后,才重新修复扩建,并由顺治帝命名“天安门”,意为清朝代替已亡的明朝成为中国的主人,并取其“长治久安”之意。那时的天安门广场,是个封闭的宫廷广场。天安门至前门之间有个大清门(民国时改称“中华门”)。

扩展资料

北平解放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计划才提上日程。先是进行广场大扫除,清除了成堆的垃圾——光从天安门城楼就拉走了几大卡车鸽子粪。又修缮了天安门城楼,修建了观礼台、竖起了新中国第一根22米高的电动国旗杆,迎来了开国大典。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天安门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7
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07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

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
是中国的代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