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的《幽梦影》全文是什么?如何用现代汉语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物也。

【原评】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译文】

冬天适宜诵读经书,因为在冬天可以集中思想在经书里驰骋;夏天适合读史,因为夏天白日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足;秋季适宜读诸子百家,因为秋天秋高气爽,人的韵致比较特殊,这时可以领会诸子精神的实质;春天适宜读诗词文章,因为春天可以体会出诗文的生机和春天散发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析】

春夏秋冬时刻皆可读书。作者认为经书简奥深邃,须平心静气,仔细寻味,而冬季天寒,不宜走动,则人的精神容易集中,故冬季是读经书的最佳时机。史书记事,人事复杂,须慢慢梳理思绪,这样夏天长日漫漫,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品位,所以夏日读史最佳。读诸子百家,派别不同风格各样,思想不同,须有海纳百川之胸襟,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情,人处其间思绪宁静,显然适合阅读诸子百家文。诗词文赋是文学创作,春天生机昂然,适合敞开心扉对诗词文赋,所以读诗词春天最为适宜。时间不同,心境不同对文章的了解也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读书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后果。

经传宜独坐读

【原文】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原评】

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译文】

《诗》《书》《礼》《易》《春秋》等著作适合一个人时静静的阅读,而历史著作适合和知己一起阅读。

【评析】

读圣人经传,乃为了进德修身,首先是个人的事,所以要独自读;经传简约深奥,不认真品味揣摩,难得其神髓,故必须独坐读。读史则可以广见闻,开心智,与友共读,既能相互切磋,互相发明,彼此启发,还可以达到学问共进,避免因个人阅历有限而误解误读丰富繁杂的历史。

经书这类作品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名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所以读这一类书须静坐冥思,细读慢慢品位其中的精髓,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说经传易独自细细体味。而历史著作在于领悟圣人之道,圣人之道

涉及面广,而且各个方面无一不包,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文章,这样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所以有些观点要和朋友一起探讨研究,这样才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做到挖掘精髓的目的,从而真正的了解作品的主旨。读书不在多,在于精,只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式,才可能摄取前人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无善无恶是圣人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 ,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 ,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 ,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

【原评】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 ”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译文】

没有做过善事也没有做过恶事的是具备极高品德的圣人;做善事多做恶少的是品质好才能高的人;做善事少恶事多的人是最平常的庸俗之辈;只做恶事而不做善事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只知道做善事而没有做过恶事的是神仙和具有善根的佛家。

【评析】

以做善事和做恶事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这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总是会出现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不是我们的目的,可是结果已经对别人造成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这就将事情分清了善和恶的不同。

在这则文字中,作者将做善事和恶事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几种人。其实这一观点和现实中的许多例子是一致的。可是要成为圣人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在生活中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圣人,只要心存善念,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人就是好人。因为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们能为别人着想,那么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人为了社会上的贫困现象现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这也是在作善事。

天下有一人知己

【原文】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

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原评】

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

周星远曰:鹤于卫懿,犹当感恩。至吕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世间尚有剧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

张竹坡曰: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译文】

天下只要有一知己,就不会有遗憾了。不只人是这样,万物也是这样的。例如菊花把陶渊明视为知己,梅花把和靖视为知己,翠竹把子猷看作知己,杏树把董奉当作知己,莲花把濂溪视作知己,奇石将米芾当作知己,荔枝把杨贵妃视作知己,茶把卢仝、陆羽作为知己,香草把屈原作为知己,莼羹鲈脍把张翰视为知己,芭蕉把怀素视为知己,瓜把邵平视为知己,鸡把处宗视为知己,鹅把王羲之视为知己,芭蕉把王昭君视为知己。他们之间相互交定,就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至于说像泰山松与秦始皇,春秋鹤与卫懿公那样就是彼此不能相交的缘故了。

【评析】

万物皆是有灵性的,于是他们也就作为人的知己而存在着。文章列举了一些除了人之外的自然界的有灵性的东西来阐释:知己只要真心相惜不是只局限于一事一物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知音难觅得苦衷。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有许多满腹经纶的学者才子,苦苦追寻,能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但是终究是在苦海中挣扎,最后由于郁郁不得志而抑郁终生。

他们同时也慨叹就连动物灵长类都可以觅得着知音,可是作为有志之士却得不到重用,而空有才学无用武之地,要无所作为的虚度此生。这是统治者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人的结缘在于知遇,同样知遇之缘在于了解和信任,所以要想得到知己必须给与对方充分的信任,这样才能得到知己。

《幽梦影》清代文学家张潮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30岁时开始写,45岁时方成。 
张潮,字来山,号心斋(心斋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 八年(1650年),曾著有《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幽梦影》等书,其中以《幽梦影》最闻名。 

《幽梦影》是张潮晚年采用语录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有216条,内容涉及社会人生、处世交 友、山水花鸟、风月雨雪、文艺鉴赏、读书写作等等,杂沓纷繁,多姿多采。在《幽梦影》中,张潮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施之以哲理化,情感真挚,时见神来之笔、弦外之音。其文字力图简洁通畅,却不流于浮滑;苦心铸词炼句,却不失于自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