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为什么会被被强制执行1520万?

近日,五八同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增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520万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对于58同城被强制执行1520万一事,面对大众的质疑,58同城官方并没有给出回应。但在我看来58同城之所以会有如此“待遇”和其平台部分招聘信息的不真实,被消费者投诉密不可分。

58同城在国内的业务涉及多个行业,包括互联网数据服务、二手车经销、广告设计、代理、家政服务、求职招聘等,尤其是在求职招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这两天58同城被曝出被强制执行1520万元,执行法院显示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对于这样的处罚,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在此之前58同城就多次有被惩处的经历,只不过数额,惩处力度比较小,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这次看来监管部门是动真格的了,要给58同城一点“颜色”看看。


一、58同城的一些“糗事”

58同城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网络上对58的投诉高达上万件,风评很不好。

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58同城就被网友举报平台上某公司的招聘岗位属于“maiyin”性质。这份岗位在截止被举报的时候,已经有3个人投递了该职位,平台显示职位薪资为4000-5000元每月。

因此,58同城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而58同城官方给出的回应是“该公司发布违规信息被拦截后,由于工作人员人工审核违规信息时误操作,导致该信息在前台展示。已对相关违规企业进行删帖及账号冻结等处理,对于本次涉事审核人员,进行警告等内部处分。”不过,网友对此并不买单。

无独有偶,58同城在今年还被牵扯进了“xuenu事件”。据报道,一名小伙子因在58同城上找工作而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后来因不配合对方要求自己进行诈骗的行为,最终沦为“xuenu”。58同城对此的回应是,并没有查到相关职位信息。

58同城不仅自身问题多多,就连其旗下的一些相关企业也多次被曝存在问题。58同城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前段时间还因为“损害公共利益”被罚款7000元,而在这之前已经遭到了约谈。


二、58同城的商业模式

针对网友的多次轮番投诉,其实58同城并不是不知道。那很多朋友就疑惑了,为何自知却不改正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其商业模式决定。

58同城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营收组成,主要包括4个方面:广告收入、会员认证服务、信息置顶以及以竞价排名为代表的增值服务。这样的盈利方式就决定它不能对入驻的商家“卡”的过于严格,不然收入肯定会直线下降。

商户作为58同城的“衣食父母”,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58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且过。二手房销售、保险公司挂羊头卖狗肉的类似案例太多了,并非58不具备处理假信息的能力,只是为了营收,它不敢!


为了生存,58同城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部分行为决不能容忍,要坚决处理。我始终认为硬质量、好口碑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58能够下狠心整顿,或许会迎来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当下这样在责骂声中求生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18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互联网行业的专业人士,我将从双重身份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作为一位互联网行业的观察者和从业者,我了解58同城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情况;其次,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曾经使用过58同城平台并对其服务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58同城被强制执行1520万元的原因。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58同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如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同时,这也可能与58同城在竞争中的不当行为有关,如侵犯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58同城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需要承担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公司的商业模式与法律法规存在冲突,那么公司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58同城在市场竞争中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就会面临各种处罚。因此,58同城被强制执行1520万元可能是由于其在商业运营中存在违法行为或不当竞争行为。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58同城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许多便利。然而,如果平台上的信息存在虚假或误导性内容,就会对用户造成损失。因此,平台有责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如果58同城未能履行这一责任,就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

为了证明观点的可靠性,我们可以枚举一些相关案例和数据。例如,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而受到了处罚。这些案例和数据可以作为支持我们观点的证据。

综上所述,58同城被强制执行1520万元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在商业运营中存在违法行为或不当竞争行为,同时也需要承担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的责任。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我们应该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同时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侵害。
第2个回答  2023-05-03
管控不严,不经核实,虚假信息宣传。导致他人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