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而暴毙,何以称仁?

如题所述

朱高炽从小有小儿麻痹症,朱棣不是很喜欢他,一度想改立二儿子做太子。后来主要是考虑到朱高炽在靖难战役时守北京城的功劳,以及对皇太孙朱瞻基的喜爱,才让其太子之位相保。朱瞻基的继承权是朱棣钦定的,不是朱高炽自己选的,故有“皇太孙”之称,可见朱棣对这个孙子的喜爱之情。

关于其死因,据说,主要是因为太子时,被朱棣监管,压制得太久、太死,终于在父亲驾崩后可以放飞自我,所以非常纵情。然而,并没考虑到身体承受力。朱高炽是大胖子,肯定有三高,再加上饮食不控制,血糖肯定可高,有糖尿病也未可知,说不定就是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导致的死亡。

仁宗朱高炽原本身体就不好,在成祖起兵靖难时守卫北平受过伤。还因为朱允炆的离间计以及老二朱高煦的皇位争夺太过操劳,应该是病死的。而且就算仁宗和宣宗理念不同,有成祖的立皇太孙和宣宗自身的嫡长子地位,皇位没有任何威胁。

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相当于半个皇帝,国家政务大事基本上他处理的,他的功成名就不是当皇帝的十个月,而是早早在当太子时就立威了。他没当皇帝前已经监国好多年了,他爹朱棣总是在外打仗,国家实际是他在管。明仁宗年轻的时候在靖难之役中展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如果多当几年皇帝,应该会有显赫的军事成就。

朱棣征伐蒙古,郑和下西洋,大大损耗了明朝国力。国力是什么?按照现代的理解,国力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同时也适应当时的环境。

明朝在当时的世界,无论在军事、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都是最先进的,也是最稳定的。明刚建立不久,政权稳固,多年的征伐,炫耀国威,国力大大削弱,百姓基本上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举个例子:一家百姓经历了靖康之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为了国家太平,愿被朝廷征税,早早结束,过上太平的日子,百姓也无怨言,但过度的压迫百姓,无论你换多少贵族,照样也会留下怨恨,久而久之会爆发起义。

朱高炽发现了这些问题,朱棣去世后,他马上停止军事行动,并且取消下西洋,大力发展经济,轻徭薄赋,赢得百姓的民心。

仁宣之治的出现可以说仁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朱元璋朱棣时对外政策在他这里开始收缩,并且放弃一些东北蒙古的干奴儿司。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郑和七下西洋、五征蒙古,看似欣欣向荣殊不知国库空虚、繁重赋税,虽说这种向整个明朝、世界宣示着大明的国威,被民族心包裹下的埋下了愤怒的种子,终究会爆发的。

明仁宗未在其位已发现了,在朱棣的淫威下不得已维稳,为以后的新政埋下伏笔,说其“仁”是根据当时的环境决定的。

在朱高炽时期,明朝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重重压迫下获得喘息之机的交趾(越南),不久就在明仁宗时代摆脱了明朝统治,之后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明代疆域的扩张,或者说明代对外政策由军事扩张转向全面防御就是由明仁宗主导,明宣宗执行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恶果是非常恶劣的。

首先,军事收缩导致的军事力量衰落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彻底丧失扩张能力,停止下西洋更是使中原王朝落入故步自封的深渊。仁宗设立内书房,将太监政治化,从而引发出后世一系列的宦官干政问题。

仁宣之治不过是在一没有外患(被朱棣打趴了),二没有内部矛盾(文官彻底压过了勋戚和武官)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就是朱高炽为了夺回被文官抢走的权力,让太监读书,推出太监来和文官打擂台。文官开始结成乡党,到最后的东林党。

皇帝被架空,内斗越演越烈,三杨死后,大明文官集团彻底的腐朽,在上排除异己,在下欺压百姓。明朝可以说就是亡于文官集团的噬无忌惮,而一切的开始恰好就是朱高炽。朱高炽庙号仁宗,都懂得,讨士大夫欢心,对身边人好,不乱折腾,对当时的人是好事,但是对明朝本身续存和社会进步是坏事,功过很难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朱高炽重用贤臣啊,朱高炽重用,开始了各项改革,虽然自己死的早,但是为后世奠定了根基。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明朝从政治到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基本稳定,统治也较为稳固,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一时期为被称为“仁宣之治”。
第3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他在位期间,为明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并且他非常注重仁政,对百姓非常好,并且非常节约,使得大明王朝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20-12-28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位期间做了非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