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萧萧》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的对比等艺术手法

如题所述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淡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
叙事特点:
1. 沈从文在《萧萧》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模式,即以第三人称“她”来叙述故事,使读者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萧萧的心路历程。
2. 叙事节奏舒缓,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读者可以感受到萧萧的喜怒哀乐以及她的成长过程。
3. 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淡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自然环境中。
艺术手法:
1. 对比:小说中通过萧萧婚前婚后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显出童养媳制度的残忍和荒谬。
2. 象征:小说中的“萧萧”不仅仅是一个童养媳,也是一个代表湘西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悲剧命运的符号。她的名字象征着她的命运被他人所左右。
3. 叙事视角: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模式,即以第三人称“她”来叙述故事,使读者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萧萧的心路历程。
4. 方言写作:小说使用湘西方言进行写作,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突显了湘西人民的质朴和真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7
托多洛夫的"叙事转化"理论认为,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小说的情节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在沈从文的《萧萧》中,"现实秩序"层面的叙事转化过程揭露了人生的悲剧性和世界的残酷性;在"精神层面"的叙事转化的过程中,萧萧只是命运的顺从者,她对生活没有追求;她的精神世界毫无主体性,是现实世界被动的客体。小说中的两个叙事转化层面,共同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