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都可以治什么病

不满意,还想知道更多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无论因于大失血、大吐泻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效,如独参汤。近年报道,独参汤可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如兼见四肢逆冷,阳气衰微者,可配附子以益气回阳,即参附汤(现代制剂有参附注射液);若兼见汗多口渴,气阴两伤者,可配麦冬、五味子以益气敛阴,即生脉散(现有生脉注射剂)。 2. 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人参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同用;若喘促日久,肺肾两虚者,常与胡桃肉、蛤蚧等补益肺肾药同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 3. 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等证。人参亦能补脾益气,常配白术、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4. 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及消渴等证,有益气生津之效。治身热汗多,口渴脉虚,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治消渴证,可与天花粉、生地黄、黄芪等同用。 5. 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有补气安神益智之效。可单用,亦可配伍生地、丹参、酸枣仁等养血安神药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此外,对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阳萎证,能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对体虚外感或邪实正虚之证,可随证配伍解表、攻里药,以挟正祛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3
人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强壮作用
 
人参对人体有双向性调节作用,能调节人体内神经--体液平衡及物质代谢,使人体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故医药学上称之为"适应原样"药物。人参不但能增强体力,也能改善智力活动。
 
我国《本草图经》记载:"相传尝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人与人参含之,一人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
 
曾有人对32名年龄在21~23岁的报务员进行发报效率和准确性的观察:18人口服含人参的饮料30毫升;另14人服用不含人参的饮料。服药1小时后测定结果:服含人参饮料组发报的失误率为17%,而不服人参组则为31%。因此认为人参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
 
人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疲劳、体衰及代谢机能低下等均有治疗作用,用后可明显改善病人食欲、睡眠、眩晕、疲乏及头痛等症状。
(二)改善心脏功能
 
1.独参汤:人参25~50克。水煎服。对大失血及一切急慢性疾病引起的虚脱有治疗作用。
 
2.生脉饮:人参5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对治疗心弱脉沉、口干多汗、气短喘促有明显作用。生脉注射液(即将生脉饮制成的注射液)有改善心脏功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及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对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有治疗效果。可用于休克的抢救。
(三)抗肿瘤作用
 
曾有报道用人参皂甙片治疗肺癌、淋巴痛、鼻咽癌、宫颈癌等,病人服用人参皂甙片同时给予抗癌药物及放射治疗,4周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白细胞上升,肝脏功能好转,血压稳定。免疫功能测定表明人参可刺激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症状,增强抗癌能力,控制肿瘤发展,从而延长生命。新近有报道用人参皂甙片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35例。每天用药4~6小时,连用6~8天,用药后手术切除肿瘤,用电镜观察。结果:25例病人便频、便血、肛坠感减轻占71.4%,7例不全梗阻者腹痛全部减轻,电镜观察有23例发现凋亡癌细胞占65.7%。
(四)治疗贫血
 
给贫血患者服用人参提取物(人参皂苷)60~120mg,能改善病人全身倦怠、食欲缺乏、眩晕、心悸等症状。最近有用人参总皂甙联合环胞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总有效率83.3%。
(五)糖尿病
 
日本临床应用证明,每日口服红参2.7克,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而且对耳鸣、手足发冷、多饮等症状也有减轻的作用。我国学者最近有用人参精晶胶囊治疗脾肾两虚2型糖尿病30例。结果:控制理想27例,好转3例。人参与胰岛素合并使用,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一般症状改善,体力增加,工作能力提高,情绪愉快,睡眠良好。还有报道口服人参与胰岛素注射配合应用,对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肾病及神经病,阳痿等也有效。虽然人参不能代替胰岛素,但确能缓解病人的症状,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六)高脂血症
 
给患者口服红参粉,每日2.7克,经3~24个月的观察,可使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及氧化脂质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动脉硬化指数下降。
 
此外,人参对老年病、肝病、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第2个回答  2014-04-25
人参 拼音名:Renshen 英文名:RADIX GINSENG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6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状】 生晒参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丁})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 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μm。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干溶剂,加水0.5mk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试液,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人参皂甙Rb<[1]>、Re、Rg<[1]>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厚500μm)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三个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一个黄色和两个橙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5%磷酸溶液(99:40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e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12.5mg、人参皂苷Re对照品10mg,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人参皂苷Rg<[1]>0.5mg、人参皂苷Re0.4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40ml,加热回流3小时,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去氯仿,连同滤纸筒移入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饱和的正丁醇50ml,密塞,放置过夜,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各10μl与供试品溶液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人参皂苷Rg<[1]>(C42H72O14)和人参皂苷Re(C48H82O18)的总量不得少于0.25%。 【炮制】 生晒参 润透,切薄片,干燥。 生晒山参 用时粉碎或捣碎。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与用量】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第3个回答  2019-08-31
人参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萎,尿频,气虚外感。
第4个回答  2019-01-13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