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题所述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践中还亟待完善。下面就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 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

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顺应转轨时期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以培训为例,我国现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国有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 开发管理未科学化。

国有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另外,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联系国企管理实际。

3、 评估未社会化。

现行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国有企业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国有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 考评方法单一。

在国有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很多国有企业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这种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下属人员只知"唯上"的坏作风,只愿求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只做领导能看得到表面文章,而忽视同事和群众的要求,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3、忽视定量考评。

国有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国有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国有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国有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实事求是地确认"不称职"等次,致使近90%的国有企业人员同处于称职一个等次,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三)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公开民主机制,很大程度上停留
在神秘化和封闭式的状态。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不仅造成信息不畅,视野不宽,透明度差,渠道狭窄,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使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2、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自我展示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既堵塞才路,又影响事业发展。

3、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事设职,因职择人,而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从而造成良莠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优劣错位,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4、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以用人标准而言,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客观依据应当是一重业绩,二重公论。而在实际选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重德轻才,以德代才,以"好人"为标准,用了不少庸人;有的重才轻德,以才代德,以"能人"为标准,用了不少小人和坏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9
所谓谓人力资源就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是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知识。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尚存在许多问题,隐藏着大量矛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低、收益差。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不足。政府与全社会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教育总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分别只有4.83%、3.19%,不足以支撑13亿人口大国的教育;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承担比例依旧不足,各级政府分担责任尚未明晰。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义务教育发展基础相当薄弱,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高等教育入学率依然偏低。
2、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束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我国目前已有人口13亿,人口因素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牵绊。人力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万一样.其在创造财富的同时需要消耗自然资源.而相当一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承受限度,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与其它资源出现失衡。只有当人口规模与其它经济因素发展相适应,才能在宏观上显示入力资源的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城市工人的下岗和农村隐性失业,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人下岗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4、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制约了高素质人才发展宏观环:境的形成。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仍然呈现出集约型的、粗放型的特征,在企业的构成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占有相当的份量,低科技含量的环境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及其智能的发挥,只能使企业管理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5、人力资源总量分布重心转移,才流失严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企业在所有制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适应了人万发挥其潜力的需要。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经济的普通滑坡,导致了人力资本投入量的大幅减少,制约了人力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所需要客观环境的形成。曾经是员主要的人才积聚地的国企在逐渐丧失主体地位,人力资源分布重点发生了转移。
6、专业结构不能理性服从现实环境的需要,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矛盾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我国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仍依赖进口解决,甚至零部件也需大量进口。从中可以看出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结构上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是出现如财会、金融、建筑等曾经一度走俏、而今需求已达饱和状态的传统专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另一方面是电子技术、生化等新兴专业需求量急剧增加,供给明显不足。
7、人才层次结构供给不平衡。智力因素含量参差不齐。 首先,从人才各层次供给总量上看,本科以上层次偏低。大专以下层次供大于求。 其次,从人才各专业的构成来看,在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的同时,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又奇缺。
8、健全的人力资源供需市场没有完全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尚未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人才流动还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制约,例如户口、档案、工作关系等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中介市场的运作还需更加规范化和增强灵活性。人才市场要起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为企业和人才之间寻找配合点。
9、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劳动人口文化素质过低,不同产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低下,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半数以上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严重影响第一产业人口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足6%,难以确立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第三产业尤其是高层次服务业的人力结构偏低,难以在知识创新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同时,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存在强烈反差。
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及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应从政府个人四个角度展开:
1、从政府角度应完善的工作 (1)刺激经济发展,激活市场松的发展空间。
2〕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创造广泛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的增长就业弹性高于一、二产业
(3)制定相应的经济法令,利用政策导向指引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 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要从层次上制定不同经济法令:第—层次是基础层面。在总量宏观调节的条件下,利用外地劳动力,地区之间劳动力收入的差异性和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城市基础产业(如城市基本建设、建筑业)和服务带来契机。 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层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上的转变。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应尽量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如在相关行业安排工作。对于一般入员,政府应创造条件组织再就业工程。 第三层次是高级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这一层面的人才可以通过本地区自己培养,但相当一部分人才要通过引进来实现.由于这一层面的人才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应该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特别地关照。
2、从社会角度应完善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市场和相应的服务体系。 完善的人才流动市场是企业吸收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一般成熟的人才市场具有三个标志:一是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择业权和用人权,能进行充分自由的双向选择;二是人才市场能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三是人才市场分布合理.设置有序。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条龙服务,打通人才流通上的症结。 (2)调整各高校学科设置,加强学术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二是消除城乡保障的隔离,促进城乡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三是运用和学方法,管理保障资金,使其收支得到有效监督。
3、从企业角度应完善的工作 (1)建立人才开发战略性计划远和持续的发展目标。作为企业的长 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首先要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性计划。企业的设备、材料及至技术都可以购买或引进,但所得专业人才资源则必须自己培养。尽管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引进人才会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同时引进的人才在管理思维方式上与企业之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企业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权,就必须依赖自己的不断培养.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地送行角色再定位,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角色调整为“服务中心”,并籍此创造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在企业中的权威。(2)提高企业教育投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企业来讲,关键还是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反映了企业是否具有独创性和竞争性,有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就有了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就好象一座大厦搭好了框架.在这个体系下,能相应产生企业自己的经营模式和未来发展前景。
4、从个人角度应完善的工作 人力资源要求劳动者必须既是通才,又是专才。包括道德在内的个人素养正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劳动者自力的一部分。这种素养与人的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素养与能力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成绩。 总之,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建立经济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在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四个地域、哪个企业能够有效地吸引并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它就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回答